肇事逃逸怎麼認定?如何爭取不起訴、緩刑或降低刑責?
法律專欄

肇事逃逸怎麼認定?如何爭取不起訴、緩刑或降低刑責?

「發生交通事故後驚慌離開現場,會被判肇事逃逸嗎?即使對方沒受傷,還是有罪嗎?」肇事逃逸是交通事故發生後駕駛未依法停車處理、確認傷者狀況,便離開現場的行為。根據 刑法第185-4條,如果因交通事故導致他人受傷或死亡,駕駛逃逸可能面臨刑事責任,甚至被判刑。但若對方未受傷,是否仍構成肇事逃逸?若已與對方和解,還能爭取較輕的處罰嗎?本篇將解析肇事逃逸的法律責任與應對方式,幫助你正確處理交通事故,避免陷入法律風險。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什麼是肇事逃逸?法律定義與適用法條

「發生車禍後離開現場,一定構成肇事逃逸嗎?哪些情況適用?」

肇事逃逸的法律定義與適用範圍

肇事逃逸,簡單來說,就是發生交通事故後,駕駛未依法履行必要義務,擅自離開現場。根據刑法第185-4條,如果事故導致 他人受傷或死亡,駕駛人卻未停車處理或協助救護,即可能構成肇事逃逸罪。要成立刑法上的肇事逃逸罪,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
    適用對象包括汽車、機車、電動車等動力交通工具,但自行車不適用。
  • 發生交通事故
    必須發生交通事故,且事故與駕駛行為有關,如碰撞行人、車輛或其他物體。
  • 事故導致人員受傷或死亡
    若無人傷亡,則不構成刑法上的肇事逃逸罪,但仍可能觸犯行政法規。
  • 駕駛人「逃逸」
    駕駛未依規定停車、提供救助或報警,而是直接離開現場。

📌如果對方沒有受傷,則不構成刑法上的肇事逃逸罪但仍可能觸犯行政法規,即使駕駛本身並無過失,只要發生事故導致他人受傷,離開現場仍可能構成犯罪。

刑法第185-4條:肇事逃逸的刑責

刑法第185-4條第1項:「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致人傷害而逃逸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於死或重傷而逃逸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據刑法第185-4條,肇事逃逸的刑責依事故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 一般肇事逃逸(有人受傷)
    刑期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適用於駕駛發生事故後,致他人受傷,但未停車協助處理或救護而離開現場的情形。
  • 重大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或重傷)
    刑期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事故導致死亡或重傷,刑度將加重,最低刑期提升至 1年以上。

哪些情況不算肇逃?合法離開現場的方式

「什麼情況下離開現場不算肇事逃逸?」雖然駕駛人在交通事故發生後有法定義務處理現場,但在某些情況下,即使離開,也不構成肇事逃逸罪。

🔹合法離開現場的情況

  • 雙方協議處理,並已報警
    事故僅涉及車損,且雙方同意自行協商賠償,並確保有報警備案。
  • 事故發生後,駕駛已報警並留聯絡方式
    若駕駛有依規定報警,並提供完整的個人資料,即使臨時離開(如送醫),亦不構成逃逸。
  • 駕駛人在危險狀況下離開,事後報案
    若事故發生時,駕駛人因人身安全考量(如現場有暴力威脅)被迫離開,但事後立即報案,法院有可能不認定為肇事逃逸。

🔹可能被判定為肇事逃逸的情況

  • 未確認事故狀況就離開
    即使事故輕微,若駕駛人完全未停車確認,仍可能構成肇事逃逸。
  • 未報警或聯絡對方就離開
    如果雙方未留下聯繫資訊,後續難以追查責任,可能構成肇事逃逸。

📌發生事故後,最安全的做法是停車報警,並確認對方狀況,避免觸犯肇事逃逸罪, 若不得已需離開現場,務必立即報警並提供聯繫方式,以免被認定為逃逸行為。

肇事逃逸是否成立的常見疑問

「發生事故後,什麼情況會構成肇事逃逸?」

  • 我沒過失,還需要停車嗎
    需要!不論事故責任歸屬,駕駛人都有義務停車、通報警方並協助救護,否則仍可能構成肇事逃逸。
  • 我沒察覺撞到人,還會被判刑嗎
    仍可能構成肇事逃逸,法院會依事故狀況、行車紀錄器畫面等證據,判斷駕駛是否應知悉事故發生。
  • 如果車禍沒有造成傷亡,我還會被判肇事逃逸嗎
    事故未導致人員傷亡,則不構成刑法上的肇事逃逸罪!
    但仍可能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受到行政處罰。

📌即使對方當下說沒事,仍應報警、留下聯絡方式,以免後續對方提出傷害證明,導致被判肇事逃逸。

*-- lawyer-tip-modle --*

肇事逃逸的處理方式與輕罪機會

「如果被控肇事逃逸,還有機會不起訴或獲得緩刑嗎?」肇事逃逸屬於公訴罪,檢察官有權決定是否起訴,並非被害人撤告就能免責。但在某些情況下,仍有機會可以爭取不起訴或緩起訴。

如何爭取緩起訴或不起訴?

  • 證明非故意逃逸
    若能提出證據證明「非刻意逃離」,如當時未察覺事故發生或因緊急狀況離開(如有生命危險),檢察官可能認定無犯罪故意,裁定不起訴。
  • 無造成人員受傷
    若事故僅有財損,檢方應給予不起訴處分。
  • 與被害人達成和解
    雖然肇事逃逸不能因和解撤告,但若駕駛人積極和解
    檢察官可能因此考量而給予緩起訴處分。

所以,如果檢方認為案件符合起訴標準,但仍有酌情空間,就可能給予 「緩起訴處分」,讓肇事者透過其他方式承擔法律責任,例如

  • 支付被害人賠償金
  • 提供公益勞動
  • 接受法治教育課程

如已起訴,如何向法院爭取輕罪

「如果已經被起訴,是否還有機會減輕刑責,甚至爭取緩刑?」肇事逃逸的法定刑責較重,但法院仍可根據個案情節判定是否適用緩刑或減刑。法院判決時,若符合以下條件,可能裁定 「緩刑」,即駕駛不需實際入監服刑,但須遵守一定條件(如緩刑觀察、公益服務等):

  • 初犯,無前科
    若駕駛為初犯,且無其他重大犯罪紀錄,法院可能認定其未來再犯機率低,從而裁定緩刑。
  • 事故傷害不嚴重
    若事故僅導致輕微受傷,未造成嚴重殘疾或死亡,法院可能考量減刑或緩刑。
  • 積極補償被害人
    法院在判刑時,會考慮駕駛是否已主動賠償被害人,且獲得被害人諒解。
  • 自首或積極配合調查
    若駕駛在逃逸後短時間內主動報案,法院可能減輕刑責。

🔸哪些情況可能加重刑責

  • 酒駕肇事逃逸
  • 酒駕導致事故後又逃逸,法院通常不會給予緩刑,甚至可能加重刑度。
  • 惡意隱匿或偽造證據
  • 事後改變車牌、隱藏車輛、偽造證詞,法院可能認定有逃避責任之惡意,加重刑度。

📌如果希望爭取緩刑,需在案件審理期間積極配合調查、補償被害人,並尋求律師協助向法院陳述有利情節。

如何透過和解降低刑事責任?

「肇事逃逸是公訴罪,和解有用嗎?」雖然肇事逃逸不能單純透過和解撤銷刑事責任,但如果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仍可能影響檢方或法院的量刑決定。

🔹和解對刑事責任的影響

  • 檢察官可能因和解而給予緩起訴
  • 法院可能考量被害人諒解,從輕判刑或給予緩刑
  • 在民事求償上,和解能避免後續更大筆的賠償責任

🔹如何有效與被害人和解

  • 展現誠意
    及時聯繫對方,表達悔意,並願意承擔責任。
  • 提供合理賠償
    依據醫療費用、精神撫慰金等與對方協商補償金額。
  • 簽訂和解書
    正式文件能作為法院判決的參考,減輕刑事處罰。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肇事逃逸,一個令人心驚的詞彙,常伴隨著混亂、焦慮與自責的情緒。在突如其來的事故中,有時只是因一念之差、或對法律的不了解,導致後續承擔沈重刑責。對於當事人而言,不只是法律處罰的恐懼,更是一連串失眠夜晚的開始。

其實,不是所有的離開現場都構成「肇事逃逸」;而即便面臨調查或起訴,仍有機會透過和解、緩起訴、不起訴等方式爭取轉圜的可能。重要的是,有人能陪你一起判斷現況、釐清事實、找出最有利的處理方向。

*-- recommend-card-modle --*
Previous
離婚後子女親權歸屬怎麼判?法院如何決定親權人?
Next
批評店家或公司會犯法嗎?小心觸犯刑法妨害信用罪!

不必擔心,法律難題有我們相伴

解除困惑、找尋答案,讓專業法律團隊為您解決

隨時在線 @squaresun

立即解惑 (04)2321-7501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解惑 0910-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