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看到負評就贊聲?發文亂罵店家而被告,真的有可能嗎?」在現今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店家或企業的商譽往往取決於網路上的評價。然而,若散布未經查證的負面言論、捏造店家欺詐、甚至惡意誤導他人不消費,就可能構成《刑法》第313條妨害信用罪,最重可處2 年徒刑或 20 萬元罰金!不僅是惡意造謠,即使只是轉發、分享未經證實的資訊,也可能成為被告。如果透過網路、社群媒體、廣播等大眾傳播工具散布,刑責還會加重,讓行為人面臨更嚴重的法律風險。
什麼是妨害信用罪?
「妨害信用罪到底是什麼?哪些行為會觸法?」根據刑法第313條,凡是散布謠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信用,都可能構成妨害信用罪。這不僅限於惡意誹謗,即使無意傳播不實訊息,仍可能觸法。本罪的適用範圍不僅限於個人,公司、商家、法人團體 也可以是受害者。如果因謠言影響企業商譽,甚至導致財務損失,被害方可以依法提告,追究刑事責任並請求損害賠償。
法律定義與適用範圍
「什麼是妨害信用罪?法律如何規範這類行為?」根據刑法第313條,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信用,就可能構成妨害信用罪。這不僅限於個人信用,也包含企業、公司、商店的商譽,只要行為足以影響受害者的經濟活動或社會評價,就可能觸法。
🔹妨害信用罪的要件:
-
行為方式:
散布流言(傳播謠言)或詐術(故意製造或誤導不實訊息) -
受害對象:
個人、法人(公司)、非法人團體(如獨資商號) -
影響結果:
導致對方信用受損,影響其商業活動或經濟利益
📌不論是口頭、社群媒體發文、私訊或新聞報導,只要影響到他人信用,甚至影響消費者對店家的信賴,就可能構成本罪!
散布流言與詐術的區別
「散布流言與詐術有什麼不同?兩者都會觸犯妨害信用罪嗎?」妨害信用罪的核心行為包含兩種:「散布流言」與「詐術」,兩者的區別在於傳播方式與內容本質。
🔹散布流言:
-
定義:
指傳播不實訊息、謠言,導致受害人信用受損。 -
例子:
未經查證就在社群媒體上發表「這家店欺騙消費者」或「某企業產品有毒」。
🔹詐術:
-
定義:
透過偽造事實或刻意誤導,使他人誤信某企業或個人的信用有問題。 -
例子:
競爭對手偽造假新聞,誤導消費者認為某品牌倒閉,影響其商業運作。
📌不論是無意轉發謠言,還是刻意偽造資訊,只要導致受害者信用受損,都可能觸犯妨害信用罪!
妨害信用罪的適用對象
「妨害信用罪適用於個人還是企業?受害者可以是誰?」妨害信用罪的保護對象不僅限於個人,公司、商家、企業等法人 也可成為受害者。只要因不實資訊導致商譽受損、消費者不信任,或商業活動受到影響,就可能成立本罪。適用對象:
- 自然人:如個人商譽受損,影響其信譽或職業生涯。
- 法人(企業、公司):如店家被誣指欺詐,導致顧客流失、收入下降。
- 非法人團體:如獨資商號或品牌,受到謠言攻擊而損害市場信任度。
📌若企業或個人因不實言論受到影響,可依法提告,要求刑事追訴與民事賠償,確保自身權益不被侵害!
什麼行為可能觸犯妨害信用罪?
「哪些行為可能構成犯罪?網路發言、轉傳訊息也算嗎?」許多人誤以為,只有惡意造謠才會觸犯妨害信用罪,但事實上,只要散布不實資訊,導致他人信用受損,即有可能觸法。最常見的違法行為包括:在社群媒體上張貼未經查證的負面消息,如捏造某企業欺詐、誤導他人不與特定店家交易,或故意散播競爭對手的不實資訊,影響其商譽。特別是透過網路傳播,不僅影響範圍擴大,刑責還可能加重,讓行為人面臨更嚴重的法律後果。
口耳相傳的謠言也算犯罪嗎?
「只是私下討論,甚至轉述別人的話,也可能觸犯妨害信用罪嗎?」許多人認為,只有公開發表不實言論才會犯法,但口耳相傳的謠言,只要影響到他人信用,仍可能構成妨害信用罪。即使沒有親自捏造消息,只要轉述、傳播,讓更多人知悉,仍可能被認定為散布流言。以下是一些判斷標準:
-
是否傳播給「不特定多數人」?
私下聊天較不易構罪,但若傳播範圍擴大,影響受害者信用,就可能觸法。 -
內容是否涉及不實資訊?
只要散布的資訊並非事實,即可能影響他人信譽。 -
是否導致受害者信用受損?
若店家或個人因此遭遇顧客流失、企業形象受損,則更可能成立犯罪。
📌不論是面對面交談、群組聊天,或只是轉述謠言,只要導致受害者信用受損,仍有可能被告發妨害信用罪,千萬別輕忽傳言的法律風險!
透過網路或社群媒體散播,刑責更重?
「在網路上發文或分享負面消息,真的會被加重處罰嗎?」網路言論的影響力遠超過私下傳播,因此刑法第313條特別規定,若透過網路、廣播、電子通訊等方式傳播不實資訊,刑責可加重至二分之一。這表示,原本最重 2 年徒刑 的刑責,透過網路散布則可能提高至 3 年!
- 公開發表於社群媒體(如Facebook、X、Dcard等)
- 透過新聞媒體、論壇、YouTube等大眾平台傳播
- 利用電子通訊工具,如群組轉發、社群分享、匿名爆料
📌網路上的不實資訊擴散速度快、影響力大,若被害方蒐集到證據,不論原PO或轉發者,都可能面臨刑事責任。發言前務必確認內容真實性,以免觸法!
批評公司或店家,會妨害信用嗎?
「在Google評論給負評,或在社群上抱怨店家,會不會被告?」合理的消費評論屬於言論自由,但若刻意捏造不實內容,可能構成妨害信用罪。 例如,若消費者不滿店家服務,基於真實體驗留下負評,通常不會觸法。但如果惡意誇大、編造事實,例如「這家店騙錢」「食品有毒」等,導致店家營收受損,店家就可提告。可能觸法的評論類型:
-
虛構事實:
「這家餐廳食物有毒」,若無實際證據,可能構罪 -
惡意誤導:
「這間公司快倒閉了,不要去應徵」, 影響公司信譽,可能觸法。 -
假裝顧客詆毀:
「這間店騙錢,千萬別去」,若非真實經歷,店家可提告。
📌如果評論內容基於事實,且不涉及惡意誹謗,通常不會構罪。但若刻意捏造、誇大負面消息,影響店家信用或商譽,則可能構成妨害信用罪,甚至面臨民事賠償。
妨害信用罪的刑責與影響
「妨害信用罪的刑責有多重?會留下前科嗎?」根據法律規定,妨害信用罪最重可處 2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 20 萬元以下罰金。但如果透過廣播、網路、社群媒體等傳播,刑責還能加重至二分之一,這表示行為人可能面臨 3 年以下有期徒刑。除了刑事責任,被害人還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因謠言或詐術所造成的損害,例如企業營業額下滑、商譽受損、個人名譽受影響 等。因此,無論是個人或企業,都應謹慎發言,避免無意間觸法。
刑責有多重?會留下前科嗎?
「妨害信用罪的刑罰有多重?會影響未來工作與生活嗎?」根據刑法第313條,散布謠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信用,最重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20萬元以下罰金。但如果透過網路、社群媒體、廣播等大眾傳播工具散布,刑責還可加重至二分之一,也就是最重3年徒刑。刑責輕重影響因素:
-
行為是否造成實質損害:
若確實導致企業營收下滑、商譽受損,法院可能加重判刑。 -
是否屬於惡意行為:
若行為人明知不實,仍蓄意散播,刑責較重。 -
是否透過網路擴散:
若利用社群媒體傳播,刑度可加重至二分之一。
📌一旦被判刑確定,可能留下前科,影響未來求職、貸款、信用評分,甚至難以獲得政府標案或特定職業資格。
若被不實指控,該如何自保?
「如果明明沒散播謠言,卻被對方提告該怎麼辦?」在網路時代,任何人都有可能被誤告,甚至被對方惡意提告以報復或施壓。當遭遇不實指控時,應冷靜應對,確保自身發言紀錄,並尋求法律協助。自保與應對方式:
-
確認指控內容:
要求對方提供具體證據,檢視自己是否確有相關發言。 -
保留發言證據:
若當時言論屬實,或無惡意攻擊,可提出聊天紀錄、原始新聞來源等作為反證。 -
避免公開回應或對嗆:
任何不當回應都可能成為法院認定影響信用的依據,應謹慎處理。 -
尋求法律協助:
若確定對方惡意誣告,可反提誣告罪或妨害名譽罪,維護自身權益。
妨害信用罪與誹謗罪的差異
「批評別人或店家時,妨害信用罪與誹謗罪有什麼不同?」許多人常將妨害信用罪(刑法第313條) 與 誹謗罪(刑法第310條) 混淆,雖然兩者都涉及言論造成的影響,但關鍵差異在於:
🔹妨害信用罪(刑法第313條):
-
對象:
影響「經濟信用」,如企業商譽、個人財務信用。 -
行為:
散布流言或使用詐術,使他人或公司在經濟活動中受損。 -
範例:
「這家公司詐騙,快要倒閉了,不要買他們的東西!」
🔹誹謗罪(刑法第310條):
-
對象:
影響「個人或法人名譽」,不一定與經濟信用有關。 -
行為:
公然散布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事項。 -
範例:
「這位老闆私生活混亂,做人很差!」
📌妨害信用罪影響經濟活動,誹謗罪影響個人或公司名譽,在實務上,若不實言論同時影響企業商譽與個人形象,可能會面臨更高的法律風險!
如何預防觸犯妨害信用罪?
「如果信用受損,該如何提告?被指控妨害信用罪,該怎麼辦?」如果發現自身信用因謠言受損,應該及時蒐集證據,例如對方的言論紀錄、社群媒體截圖、財務損失證據,並透過法律途徑提告,要求刑事追訴與民事賠償。反之,若不小心觸犯妨害信用罪,或遭到錯誤指控,當事人應保持冷靜,不要隨意回應,並立即尋求律師協助,以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方日法律提供完整的法律諮詢、訴訟代理,協助受害者維護權益,也為被指控者爭取公平對待。
遇到信用受損時,如何提告?
「如果因謠言導致信用受損,該如何透過法律保護自己?」當企業或個人因不實言論遭受信用損害時,可以依據刑法第313條妨害信用罪提起刑事告訴,同時透過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以維護自身權益。提告流程:
-
蒐集證據:
保留對方的發言紀錄(如社群媒體貼文、私訊對話、廣播錄音)。 -
報警或向地檢署提出刑事告訴:
說明信用受損情況,提交相關證據。 -
聲請假扣押:
防止行為人轉移財產,以利後續求償。 -
提起民事訴訟:
要求行為人賠償因信用受損所造成的商業或其他損失。
📌提告時證據至關重要,建議先諮詢專業律師,確保訴訟策略完善。
被控妨害信用罪,該如何應對?
「如果被告妨害信用罪,但覺得自己是真實評論沒有犯法,該怎麼辦?」被指控妨害信用罪時,不代表一定有罪,但應謹慎應對,以免誤判情勢,讓案件發展不利。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避免隨意回應,並儘快尋求法律協助。應對方式:
-
確認指控內容:
了解對方指控的事實,是否真的涉及不實言論或影響其信用。 -
檢視發言證據:
若自己所說內容屬實,應蒐集相關證據證明發言真實無誤。 -
尋求法律協助:
避免自行回應或私下和解,透過律師分析案件,制定最佳應對策略。 -
提出反證或和解方案:
若發現指控為惡意告訴,可依法反擊,或視情況協商解決。
📌許多網路案件涉及誤傳資訊或惡意提告,若遇此情況,切勿掉以輕心,應諮詢專業律師確保自身權益。
我們如何協助你維護權益?
「遇到信用受損或被指控妨害信用罪時,該如何尋求法律幫助?」無論是信用受損的受害者,還是遭到錯誤指控的被告,法律程序往往複雜且影響深遠。我們提供專業法律服務,確保你的權益不被侵害。我們能提供的協助:
-
案件評估與法律諮詢:
分析案件細節,評估是否符合妨害信用罪的要件。 -
證據蒐集與提告:
協助受害者提出刑事告訴與民事求償,確保賠償權益。 -
辯護與危機處理:
若遭指控,協助被告提出法律抗辯,降低刑責或爭取無罪判決。 -
協商與和解談判:
透過法律途徑,幫助當事人找到最佳解決方案,避免長期訴訟影響。
📌信用受損可能影響個人事業、企業商譽,甚至造成經濟損失。
在現代社會中,個人或企業的信用往往比金錢更珍貴;一段話、一次轉傳,若失真或帶有詐術,可能不僅傷人於無形,也可能觸法,成為妨害信用罪的對象。面對這類案件,最令人焦慮的,常常不是刑責本身,而是無從解釋的誤解與信用的損毀。尤其當散布內容已被大量轉載,受影響的不只是形象,還有往後的人際關係與職涯發展。
如果你正陷入這樣的處境,不管是被控散布不實訊息,還是自身名譽遭人損害,請你先深呼吸,放下自責或憤怒。我們知道,你可能只是無心評論,或只是轉貼了一段看似無害的訊息;也可能是你努力經營的商譽,遭到惡意中傷。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方日都願意成為你理性與專業的後盾。
「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反覆確認,不讓任何疏漏造成你的風險。」我們會協助你區分言論自由與刑事責任的界線,釐清妨害信用與誹謗的差異,提出適當的法律策略,幫助你守住名譽。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則謠言、一句評論,都可能對個人或企業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然而,法律提供了公平的救濟途徑,無論你是受害者,還是被不實指控的一方,我們都願成為你的後盾。我們專業的法律團隊,將陪伴你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確保你的權益不被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