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案會被關嗎?這些保護處分與細節家長必須懂!
法律專欄

少年犯案會被關嗎?這些保護處分與細節家長必須懂!

「孩子一旦涉及刑事案件,是否真的會被送進監獄?」當父母聽到孩子觸法的消息時,內心往往充滿恐懼與焦慮。事實上,少年刑事案件的處理方式與成年人截然不同,少年事件處理法的重點在於保護、教育與輔導,而非單純的懲罰。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少年之定義、案件處理流程,以及可能面臨的保護處分,幫助家長釐清疑慮,找到正確的因應方式。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少年刑事案件與少年之定義

「少年在法律上是如何被定義的?」許多家長對「少年」的法律概念並不熟悉,常以為只要未滿18歲都一樣。其實,法律對於少年的年齡劃分、案件適用範圍及保護事件的判斷標準,都有明確規範。理解少年之定義,是釐清案件後續處理方式的第一步。

少年事件處理法中的少年定義

「未滿18歲就是少年?」這是多數人對少年的直覺認知,但實際上,法律對「少年」的定義比想像中更細緻。少年事件處理法明確區分了不同年齡層的少年處遇,並非所有未成年者都適用相同的法律程序。

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2條所謂「少年」,係指年滿12歲以上未滿18歲的人。這段年齡範圍的少年若觸犯法律,會進入「少年事件」處理體系,目的並非懲罰,而是透過保護、教育的方式幫助其重返社會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2條:「本法稱少年者,謂十二歲以上十八歲未滿之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12歲以下的兒童即便有不當行為,也不會進入少年司法體系,而是由社福機構進行介入與輔導;18歲以上則進入成人刑事體系,不再適用少年保護的措施。此外,少年事件處理法並未一體適用所有案件類型。例如重大刑案或涉及成人共犯者,法院仍可能依情節轉由檢察官偵辦。因此,家長若聽聞孩子涉及案件,首要步驟是確認其年齡與所涉行為,釐清是否屬於少年事件範疇。

📌 對家長而言,理解「少年」的法律定義,是陪伴孩子面對事件的第一步。若您正處於困惑之中,請放心,不需急著下判斷。釐清現況、理清年齡與法律適用,是為孩子爭取保護與輔導的關鍵起點。

少年刑事案件與少年保護事件區別

很多家長一聽到孩子「被送進少年法院」,便以為事情已無可挽回,孩子即將面臨刑事處罰。然而,事實上少年法院處理的案件,並非全都是刑事性質。少年事件處理法將少年案件分為「少年刑事案件」與「少年保護事件」,兩者有明確的區別,處理方式與目的也不盡相同

根據少年事件處理法第3條,若少年觸犯法律中屬於犯罪的行為(如竊盜、傷害、詐欺等),就屬於「少年刑事案件」,此時法院會針對行為本身進行調查、決定是否要進入保護處分程序。但若少年雖未實際觸法,卻出現「有觸法之虞」的情況,例如經常逃學、夜不歸宿、結交不良朋友等,就屬於「少年保護事件」,這類情形也稱作「虞犯」。這時候法院會重點放在輔導與預防,透過觀護人或社會機構協助,引導少年遠離高風險行為。

📌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少年刑事案件或保護事件,法院審理時都不以懲罰為首要,而是希望找出問題根源,設計適切的矯正與協助措施。當孩子被捲入少年事件,與其急著自責或恐慌,更重要的是釐清案由,理解屬於哪一類型。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後續的處理方式與資源導入。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同,若您不確定案件屬性,也別擔心,尋求法律協助是很自然的選擇,我們會陪您一起把路看清楚。

何謂曝險少年(舊法的虞犯)?

不少家長聽到「虞犯」這個詞時,會誤以為孩子已經做錯事、犯了法,甚至擔心是否會留下前科。其實,從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正後,「虞犯」一詞已更新為「曝險少年」,背後的重點也從矯正轉為預防與支持。「曝險少年」指的是尚未觸法、但因生活環境或行為模式,具有高度風險可能進入犯罪途徑的少年這可能包括

長期逃學、無正當生活來源、經常夜歸、出入高風險場所、或與有不良紀錄者長期交往等。過去稱為「虞犯」的概念,常被誤用於標籤化孩子,但新法則更重視成長環境與支持系統的建立。也就是說,法院若認為孩子處於高風險情境,會啟動保護程序,目的並非懲處,而是引入觀護、社福、心理輔導等多方資源,協助孩子重新回到穩定生活。家長在這樣的階段扮演極關鍵角色。若能主動配合法院與觀護機構、瞭解孩子在外的交友情況與作息異常,將有助於及早介入,避免情況惡化。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3條第1項第2款:「下列事件,由少年法院依本法處理之:
二、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而認有保障其健全自我成長之必要者:
(一)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
(二)有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之行為而尚未觸犯刑罰法律。
(三)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而為法所不罰之行為。」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3條第2項:「前項第二款所指之保障必要,應依少年之性格及成長環境、經常往來對象、參與團體、出入場所、生活作息、家庭功能、就學或就業等一切情狀而為判斷。」


📌 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迷惘與冒險階段,許多看似叛逆的行為,其實都是求助的訊號。只要您願意陪伴、理解並尋求協助,孩子是有機會走出風險、重新站穩腳步的。

少年刑事案件的處理流程

「少年若觸法,會經歷哪些司法流程?」不少父母以為孩子犯案會直接送往法院或少年監獄,但實際上,少年事件有專門的程序與法院審理方式。案件從移送檢察官、調查到是否進入法院,皆以教育和輔導為核心。掌握這些流程,有助於家長陪伴孩子度過難關。

案件移送檢察官的條件與判斷

很多家長一聽到法院「不付保護處分,將案件移送檢察官」,疏忽憂慮孩子是否立刻被當成成人處置,但事實上,這樣的決定要符合明確法定條件,並非隨意決定。實務上,只在以下幾種法定情況下,法院才會裁定將案件移送檢察官

  • 最輕本刑達5年以上有期徒刑
    顯示犯罪極為嚴重
  • 事件發生後少年已滿20歲
    犯後已成年,需要以成年標準處理
  • 犯罪情節重大,或其他因素判斷應受刑事處分
    例如再犯、教化無效、社會危害性高等情況

📌 如果法院裁定移送檢察官,這意味著案件進入更高層級的司法處理,但不代表失去機會。建議您儘早與律師合作,準備輔導證明、家庭支持或悔改記錄,協助法院或檢察機關研判是否適用較溫和處理方式(如緩起訴、少年保護制度內處理)每一步都可能為孩子爭取一次重返正軌的機會。

*-- lawyer-tip-modle --*

少年事件不公開審理的原因

許多家長一開始會質疑:「為什麼法院不公開審理?是不是在掩蓋什麼?」但其實,少年事件之所以不公開,是基於法律明文規定,出發點是保護孩子的未來發展機會,而非掩飾司法過程。

🔹少年保護事件

「調查及審理不公開。但少年法院得許少年之親屬、學校教師、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人或其他認為相當之人在場旁聽;必要時得聽取其意見。」這代表整體程序採原則不公開,目的在於讓少年在無壓力環境中接受調查與教育輔導,同時保障其隱私與人格尊嚴,避免被社會標籤或孤立。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34條:「調查及審理不公開。但少年法院得許少年之親屬、學校教師、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人或其他認為相當之人在場旁聽;必要時得聽取其意見。」

🔹少年刑事案件

「審判得不公開之。第三十四條但書之規定,於審判不公開時準用之。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請求公開審判者,除有法定不得公開之原因外,法院不得拒絕。」
這表示刑事審判程序在少年案件中原則可不公開,但具有彈性。若少年或其家屬認為公開對其有利,且無其他禁止情況,法院不得拒絕公開請求。這項制度設計,平衡了少年隱私與程序公正性,也體現「保護優先、彈性處理」的立法精神。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73條:「審判得不公開之。 第三十四條但書之規定,於審判不公開時準用之。 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現在保護少年之人請求公開審判者,除有法定不得公開之原因外,法院不得拒絕。」

📌若您是家長,請放心,法院的「不公開」並不是在隱藏真相,而是出於對孩子的保護與尊重。每位少年都有重新選擇的權利,制度給予的是保留未來的機會。當孩子正面對失誤與轉折,我們要做的不是曝光他,而是給他一次安心學習、重新站起來的空間。

法院裁定與可能的保護處分方向

當少年觸法後進入法院階段,家長最關心的往往是:「最後會怎麼判?」但與成年刑事案件不同,少年事件的裁定重點不是處罰,而是「保護與教化」。法院會根據少年行為的性質、成長背景與可教化可能性,做出最合適的保護處分。根據少年事件處理法第42條,法院對於調查後認定需要保護處分的少年,會依其具體情況裁定下列一種或多種措施,每一項處分都有其適用情境: 

  • 訓誡與假日生活輔導
    適用於情節較輕、初次違法、可由家庭與社區支持協助矯正者。
  • 保護管束與勞動服務
    適用於需要監督與持續觀察行為改善的少年。
  • 安置輔導
    針對家庭功能不足或原生環境高風險的孩子。
  • 感化教育
    通常適用於多次觸法、教化困難或情節嚴重的個案,需進入封閉式的教養環境。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42條第1項:「少年法院審理事件,除為前二條處置者外,應對少年以裁定諭知下列之保護處分:
一、訓誡,並得予以假日生活輔導。
二、交付保護管束並得命為勞動服務。
三、交付安置於適當之福利、教養機構、醫療機構、執行過渡性教育措施或其他適當措施之處所輔導。
四、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

📌 法院所作出的保護處分,是根據少年整體表現與未來風險評估結果裁定的。家長此時的態度非常關鍵,若能在審理前提供心理輔導紀錄、就學證明、社福機構或社工協助資料,將有助於爭取較溫和且合宜的處分方向。這不是判決孩子一生的終點,而是一次讓他重新選擇人生方向的機會。

少年保護處分的可能措施

「孩子犯錯後,會面臨哪些保護處分?」在少年事件中,法院通常不會直接判刑,而是依照孩子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輔導方式。這些措施包括訓誡、保護管束、勞動服務、安置輔導,甚至感化教育,目的都是協助孩子重新適應社會。

訓誡與保護管束的意涵與影響

當法院裁定少年需接受「訓誡」「保護管束」,不少家長可能會感到困惑:「訓誡是不是只是罵一罵就放回家?保護管束是不是等同於監禁?」其實,這兩種保護處分在法律上的意義與目的是協助少年改正偏差行為,而非單純責罰。

依據少年事件處理法,法院得對少年裁定「訓誡」,也就是由法官親自對少年說明其行為的不當與後果,並予以嚴正提醒與警告,必要時可結合「假日生活輔導」,安排少年在假日參與特定輔導課程或活動。這種方式多用於初次觸法、情節輕微、家長具監督能力的情況,讓少年有一次機會在家庭與學校體系中重新調整行為。

至於「保護管束」則是一種中度強度的監督措施,由法院指定之觀護人負責定期追蹤與輔導少年,包括訪視家庭、協助學校出席狀況、引導其參與正向活動等。若法院認為少年有需要,還可加附「勞動服務」的命令,讓少年從事一定時數的公益服務,培養責任感並與社會重新接軌。這兩者都不涉及羈押或剝奪人身自由,但具有正式法律拘束力。

📌如果孩子被裁定接受訓誡或保護管束,這不代表他已經是「壞孩子」,而是司法體系給予的第一道支持與提醒。此時家長若能積極參與輔導,並與觀護人保持良好溝通,將大大提升孩子修正行為的機會。這不僅是孩子的轉捩點,也是家庭一起成長、彼此靠近的契機。

勞動服務與安置輔導的實務做法

當聽到「法院要求孩子去做勞動服務」或「被送去安置機構」,不少家長會直覺認為這是在懲罰孩子,甚至覺得這是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但其實,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是輔導與重建,不是懲處或羞辱。法院依法可裁定少年接受

🔹保護管束並附命勞動服務

這是指在保護管束的基礎上,加上實際的公益勞動,例如到清潔隊協助環境整理、社福單位協助老人服務等,通常會有明確的時數與期間限制。這項處分的目的,是讓少年透過實際行動反省自己的行為,並與社會建立正向連結。

🔹安置於適當處所輔導

若法院認為少年原生家庭環境不利、缺乏基本生活或監護功能,則可裁定安置於社會福利、教養機構或執行過渡性教育的處所。常見如中途之家、少年輔育院、心理治療機構等。
安置輔導的重點在於提供一個穩定、安全、有紀律的環境,搭配專業人員的心理輔導、生活訓練與學業銜接,幫助孩子恢復自信與社會適應力

📌孩子被安排勞動服務或安置輔導,並不是走到人生的谷底,而是法院在給他一次「用行動改變人生」的機會。家長此時的態度與配合,會直接影響孩子在機構內的適應與自我認同。與其排斥,不如理解這是一段重新整合與學習的過程。

感化教育的適用情況與目的

「我的孩子被送去感化教育,是不是進少年監獄了?」這是許多家長在接到法院裁定後的第一反應。但實際上,感化教育並非刑罰或羈押,而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教育處分,其目的是幫助深度偏差的少年重新建立規律生活與自我價值。「令入感化教育處所施以感化教育」是目前所有保護處分中最具約束性的一種,適用於以下情況

  • 少年行為偏差嚴重,如多次觸法或涉及暴力等重大事件
  • 前階段處分(如訓誡、保護管束、安置)均無效果
  • 家庭監護功能明顯失能,且少年對一般社會輔導明顯排斥

感化教育通常在司法行政轄下的少年矯正學校中進行。教育期間通常為6個月以上,視個案進展情況調整,但不等同於刑期。課程設計除了基本學校的學科外,還包含生活規律訓練、職能培訓、心理輔導與社會適應能力建立,目的是協助少年「在約束中學習責任」,並為回歸社會做準備。

📌 當法院裁定進入感化教育,這或許讓人感到沉重,但對某些孩子來說,這反而是一種「重新練習生活」的機會。在一個有秩序、穩定支持的環境中,他們能暫時遠離誘惑,重新學會尊重、規律與自我管理。家長不必感到羞愧或失望,這是社會與制度一起接住孩子的方式,也是為了讓他未來能真正站起來、不再重蹈覆轍。

父母在少年案件中的角色與因應

「當孩子被捲入刑事案件,父母能做些什麼?」除了等待司法程序,家長的態度與陪伴,往往深深影響孩子的未來。理解少年事件的目的,積極配合觀護人與輔導措施,都是支持孩子重回正軌的關鍵。

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犯錯與壓力

孩子一出事,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震驚、自責,覺得是不是自己沒教好。但事實上,孩子犯錯不代表家庭失敗,而是需要更多幫助的訊號。

  • 穩定自己的情緒
    孩子其實也很害怕,他需要您冷靜面對,給他一點安全感。
  • 不要急著責罵
    先聽他怎麼說,讓他知道家裡不是要處罰他,而是會陪他想辦法。
  • 找對的人幫忙
    可以請律師、觀護人或學校輔導老師一起想對策,您不需要自己一個人扛下所有。

📌 孩子會犯錯,這很常見。重要的是接下來怎麼做。如果您願意陪著他走過這段路,這就是他改變的開始。現在,先不用急,從一件小事做起就好。

孩子犯錯後,律師怎麼幫得上忙?

「孩子都還沒成年,請律師是不是太嚴重了?」「我們只是想讓事情快點過去,不想再鬧大。」這些是少年事件中,家長常對律師介入抱持的猶豫。但事實上,律師的角色並不是「打官司」而已,而是在整個程序中,幫助孩子與家長釐清現況、保障權益、爭取合適的處分與支持。律師能提供的協助包括

  1. 釐清案件事實與法律風險
    協助家長與少年了解自己面臨的法律程序、可能後果與選擇,避免因誤解或情緒化反應做出對未來不利的決定。
  2. 出席調查與法院程序,保護少年權益
    例如在法院詢問過程中,若提問方式不當或可能對少年造成二次傷害,律師能立即提出異議或協助調整程序。
  3. 協助準備輔佐資料與背景報告
    如心理輔導證明、就學紀錄、家庭支持系統說明等,讓法院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與改過可能,對裁定結果有關鍵影響。
  4. 與觀護人、機構協調後續措施
    律師不只是法庭上的角色,也能在安置、管束、輔導等安排上,協助家長與少年找出更合適的資源與方向。

📌當少年事件發生,律師的介入不代表事態嚴重,而是一種負責任的因應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並不孤單,律師不只是法律代表,更是協助您和孩子找到方向的專業支持。若您感到不知所措,或需要有人一起把情況看清楚、做出最穩當的選擇,這正是律師能發揮價值的時刻。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當孩子牽涉進刑事事件時,身為父母的您,心中難免湧起無助、焦慮與自責。「我是不是哪裡沒做好?」「孩子未來該怎麼辦?」這些疑問與情緒,我們都懂。少年法的設計,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引導!讓迷途的孩子有機會學會承擔、改正,並重新走回人生正軌。

法律雖然複雜,但在其中,其實藏著許多保護與希望的出口。家長不需要一肩扛起所有壓力,您值得被支持,也有權利與孩子一起被理解。只要及早了解制度、善用資源、穩定陪伴,孩子的未來,仍有無限可能。

若您正在經歷這樣的處境,或許我們可以成為您堅實的後盾。陪您看懂流程、做出每一個穩健的選擇,也讓孩子感受到,他還有機會,也還有人願意相信他。訴訟的壓力,我們來承擔,從現在起,你不再需要獨自面對。

*-- recommend-card-modle --*
Previous
上訴期間怎麼算?20日怎麼計、假日怎麼算,一篇全懂!
Next
出車禍別慌!初判表怎麼申請、多久拿到一次講清楚

不必擔心,法律難題有我們相伴

解除困惑、找尋答案,讓專業法律團隊為您解決

隨時在線 @squaresun

立即解惑 (04)2321-7501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解惑 0910-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