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債還想脫產?小心觸犯刑法毀損債權罪!
法律專欄

欠債還想脫產?小心觸犯刑法毀損債權罪!

「欠債後轉移財產,真的能避開還款嗎?」多債務人以為,只要在法院強制執行前處分財產,就能逃避債務。但根據刑法第356條毀損債權罪,如果刻意隱匿、贈與、低價轉讓或銷毀財產,讓債權人無法受償,就可能面臨刑責,最重可判兩年徒刑。財產處分並非完全禁止,但若涉及惡意規避還款,後果比想像中更嚴重。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毀損債權罪的法律規範、刑責,避免因一時決定觸法!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什麼是刑法第356條毀損債權罪?

「轉移財產一定違法嗎?毀損債權罪怎麼成立?」並非所有財產處分都違法,關鍵在於債權人是否已取得執行名義。一旦法院核發強制執行命令,債務人若故意隱匿、銷毀、轉讓財產,讓債權人無法清償,就可能構成毀損債權罪。若只是正常消費、履行合法義務,則不會觸法。本罪不僅影響債務人,協助轉移財產的親友也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法律定義與適用範圍

「什麼是毀損債權罪?法律如何規範這類行為?」刑法第356條 規定,債務人在即將被法院強制執行時,如果故意隱匿、銷毀或處分財產,導致債權人無法受償,將構成毀損債權罪,最重可判2年有期徒刑或罰金。適用範圍

  • 行為人(將受執行之際的)債務人
  • 「公司」是債務人的時候依照實務見解有認為不會成立本罪(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68年度法律座談會刑事類第25號法律問題探討)
  • 財產類型不動產、存款、動產等可供清償的財產
  • 時間點法院核發強制執行命令後,直到執行程序結束前

📌如果財產處分行為發生在執行程序啟動前,通常不構成毀損債權罪,但仍可能涉及詐害債權行為,面臨民事訴訟風險。

民法第244條第1至第2項:「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

什麼行為可能構成毀損債權罪?

「債務人怎樣做會違法?哪些行為可能被判刑?」毀損債權罪不只是故意銷毀財產,任何讓債權人無法受償的惡意行為,都可能構成犯罪,常見的手法包括隱匿、低價轉讓、假債權或人頭帳戶。可能違法的行為類型

  • 將房產或車輛低價賣給親友,讓法院無法查封
  • 製造假債權,讓假債權人來分財產
  • 將大筆存款轉移至第三人帳戶,規避執行
  • 直接銷毀有價資產,例如燒掉支票或合約

📌法院會檢視財產處分的時機、對象及合理性,如果行為明顯違反市場規則,可能被認定為惡意脫產,進而構成毀損債權罪。

強制執行期間的法律限制

「法院強制執行後,債務人還能處理財產嗎?」當法院核發強制執行命令後,債務人的財產將受到限制,任何非正常用途的處分行為,都可能影響執行程序,甚至觸犯刑法。主要法律限制

  • 禁止轉讓主要財產
    房屋、土地、存款等,可能遭法院查封,轉讓無效
  • 債務人仍可維持基本生活
    合理的生活開支不受影響,例如支付房租或日常開銷

📌債務人若發現財產即將遭強制執行,應透過協商、分期付款或聲請更生,而非採取違法手段脫產,否則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債務人如何違法脫產?常見手法解析

「債務人通常用哪些方式脫產?這些行為都合法嗎?」逃避債務的方式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是低價出售財產、無償贈與、製造假債權,或將財產轉移到親友名下。這些行為表面上看似無害,但如果被認定是刻意減少可供執行財產,就可能構成犯罪。法院將綜合財產處分的時機、交易對象、合理性來判斷是否涉及毀損債權罪,千萬別以為「財產移走就沒事」!

低價轉讓或無償贈與財產是否違法?

「債務人把財產賣給親友或直接送人,這樣會觸法嗎?」債務人若在強制執行期間,以明顯低於市價的價格轉讓財產,或直接無償贈與,可能被認定是惡意脫產,意圖規避還款義務,進而構成毀損債權罪。可能構成犯罪的情境

  • 低價賣房或土地,使債權人無法查封財產
  • 將資產無償轉讓給親友,表面上自己變成「無產者」
  • 短期內多筆財產異常交易,顯示有隱匿財產的企圖

📌法院會審查交易是否符合市場行情,若被認定是刻意規避債務,即便轉讓已完成,仍可能被撤銷,並追究刑事責任。

製造假債權參與分配會有什麼後果?

「債務人偽造債務,讓假債權人來分配資產,這樣行得通嗎?」有些債務人為了減少真正債權人可受償的金額,會捏造假的借據或合約,讓親友假扮「債權人」來參與財產分配。這種行為屬於偽造文書或詐欺犯罪,並可能影響法院執行程序的公正性。可能的法律後果

  • 構成毀損債權罪,最高可處2年徒刑或罰金
  • 可能涉及偽造文書罪或詐欺罪,刑責更重
  • 假債權人也可能被追訴,成為共犯

📌法院對於可疑的債權申報會進行審查與比對,若發現是假造的債權,不僅無效,相關人員還可能面臨刑事責任。

透過公司規避責任,會成立犯罪嗎?

「債務人利用公司來轉移財產或規避債務,這樣會觸法嗎?」有些人會利用設立公司、變更法人代表或假交易來掩飾個人財產,藉此躲避法院強制執行。然而,這種行為若被認定是刻意逃避還款,仍可能構成犯罪,甚至牽連公司內部人員。可能構成犯罪的情境

  • 將個人財產轉入公司名下,使法院無法查封
  • 利用公司進行假交易,讓資產表面上「消失」
  • 變更負責人或關閉公司,意圖切斷與債務的關聯

📌法院會檢視公司財務紀錄,若發現異常交易,仍可能撤銷財產處分,並追究刑責。此外,協助脫產的公司負責人或股東,也可能涉及幫助犯罪,面臨法律責任。

毀損債權罪的法律責任與刑罰

「毀損債權罪的刑責有多重?會留下前科嗎?」這不是單純的民事問題,而是刑事犯罪!一旦成立,債務人可能面臨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如果是與他人共謀隱匿財產,涉及共犯,刑責甚至可能加重。除了法律後果,信用紀錄、未來貸款、工作機會都可能受到影響,千萬別因一時衝動,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

可能面臨的刑事處罰

「毀損債權罪的刑責有多重?債務人會面臨什麼後果?」根據刑法第356條,債務人在強制執行期間故意隱匿、銷毀或轉移財產,導致債權人無法受償,將面臨刑事責任。可能的刑罰

  • 有期徒刑
    最重可處 2 年以下有期徒刑
  • 拘役或罰金
    可處1萬5 千元以下罰金,或短期拘役

債權人如何提告?有哪些救濟管道?

「如果懷疑債務人惡意轉移財產,債權人該怎麼辦?」當發現債務人疑似脫產,債權人應立即採取法律行動,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債權人的救濟方式

  • 聲請假扣押或假處分
    法院可凍結債務人財產,防止進一步轉移
  • 向法院提出撤銷
    若發現可疑交易,可要求法院審查並撤銷
  • 刑事提告
    若債務人行為已構成毀損債權罪,可進行提告,啟動刑事追訴

📌債權人必須盡快蒐集證據,如財產異常變動紀錄、交易文件、債務人異常行為,才能提高勝訴機率,保障自身權益!

*-- lawyer-tip-modle --*

若債務人與第三人共謀,責任如何?

「債務人找親友或合作夥伴幫忙轉移財產,第三人也會觸法嗎?」如果債務人與他人合謀,透過第三人低價出售、假交易或名義轉讓財產,試圖逃避強制執行,該第三人可能構成共同正犯,須與債務人共同承擔刑事責任。法院判斷共謀責任的關鍵

  • 是否知情
    第三人是否明知債務人正面臨執行,仍協助轉移財產
  • 是否參與
    是否主動提供資源,如帳戶、公司名義,協助脫產
  • 是否獲利
    若第三人因協助轉移財產獲取利益,責任可能加重

📌協助債務人規避還款義務,不僅可能構成共犯,還可能面臨民事求償責任,別因一時幫忙而觸法!

避免觸法:合法處理債務的正確方式

「如何合法處理財產,不讓自己觸法?」債務人並非完全不能處分財產,合理還款、日常支出、合法協商都不違法。但如果刻意隱匿、低價轉讓或製造假債權,就可能構成毀損債權罪。最安全的做法是透過法律途徑協商還款或進行債務重整,而非私下轉移資產。若不確定行為是否合規,應尋求法律專業協助,避免陷入更大風險。

面臨強制執行時,債務人該怎麼辦?

「法院強制執行開始了,債務人還有什麼選擇?」當法院進行強制執行時,債務人應積極應對,而非逃避。可以考慮與債權人協商還款、申請分期付款,或透過法律程序聲請更生或清算,來減輕財務壓力。如果對執行程序有異議,應在法律期限內提出聲明異議,避免財產被強制執行。同時,絕不能刻意隱匿或處分財產,否則可能構成刑事犯罪,讓情況變得更糟。

我們如何協助債權人維護權益?

「債務人疑似脫產,債權人該怎麼辦?」當債務人惡意轉移財產,導致債權人無法受償,應立即採取法律行動,以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我們可能可以協助聲請假扣押,防止債務人透過非法手段脫產。此外,若對方行為已構成毀損債權罪,我們也能協助提起刑事告訴,爭取法律救濟。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當債權遲遲無法實現、眼看債務人透過轉移財產或製造假債權規避責任,許多債權人往往感到憤怒、無力,甚至懷疑是否還能挽回什麼。相對地,站在債務人的角度,有時則是出於對未來的焦慮,或缺乏法律知識,在不知情下跨越了法律紅線。刑法第356條毀損債權罪,就是在這樣複雜又敏感的張力中,扮演著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角色。

我們明白,無論你是被侵害的一方,或是不小心涉入風險的當事人,這都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債務處理不該是場猜疑與逃避的攻防戰,而是一個能被妥善協商與安排的過程。

*-- recommend-card-modle --*
Previous
變成警示帳戶與衍生管制帳戶是什麼?能解除嗎?
Next
放火罪怎麼判?燒燬程度、適用範圍與刑責解析!

不必擔心,法律難題有我們相伴

解除困惑、找尋答案,讓專業法律團隊為您解決

隨時在線 @squaresun

立即解惑 (04)2321-7501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解惑 0910-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