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遇過這種情況:有人持續尾隨你、騷擾你,甚至監視你的行蹤,讓你感到害怕?」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這些行為可能已經觸法,甚至會面臨刑事責任!如果你或親友正受到跟蹤騷擾的困擾,這篇文章將幫助你了解法律如何保護你,並提供最有效的法律對策,讓你不再受害。
什麼是跟蹤騷擾?法律定義與常見類型
「被人跟蹤、監視、持續打電話騷擾,這些行為到底算不算違法?」許多人對於跟蹤騷擾的法律定義不太了解。跟蹤騷擾防制法明確規定了8種類型的跟蹤騷擾行為,只要違反特定條件,就可能構成犯罪。本章將詳細解析法律規範,幫助你判斷哪些行為已經觸法。
跟蹤騷擾的法律定義
跟蹤騷擾行為在台灣過去多屬於治安案件,直到跟蹤騷擾防制法於 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才對跟蹤騷擾行為建立明確的法律規範,賦予受害人法律保護。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跟蹤騷擾行為」,指基於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針對特定對象,違反其意願,以反覆或持續的方式,從事足以使人心生畏怖,影響其日常生活或社會活動的行為。
🔹關鍵要件:
- 基於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
- 針對特定對象(不限於男女朋友,也包含同事、鄰居、陌生人等)
- 違反對方意願
- 行為具有持續性或反覆發生(單次行為通常不構成)
- 足以讓人心生畏懼,影響日常生活
🔹法律責任:
若行為人違反跟蹤騷擾防制法實行跟蹤騷擾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若更違反法院核發的保護令,最重可處 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台幣30萬元以下罰金。
常見的跟蹤騷擾行為哪些行為已經違法?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列出8種典型的跟蹤騷擾行為,只要行為人具有「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並且反覆進行這些行為,就可能構成跟騷罪。
-
監視、觀察、窺探:
在住家、學校、公司附近埋伏、蹲點,暗中監視對方行蹤
使用GPS 追蹤器監控對方位置
違法使用監視器偷拍 -
尾隨、接近:
下班、下課後在巷口等候,故意尾隨對方
長時間出現在受害人常去的場所,如咖啡廳、健身房等
故意走近對方,製造「偶遇」情境
-
歧視、貶抑:
在網路或公開場合對受害人發表性別歧視或羞辱言論
散播謠言,攻擊對方的性別、外貌或戀愛史 -
通訊騷擾:
大量傳送簡訊、LINE、Email,甚至半夜狂打電話
透過不同電話號碼、社群帳號持續聯繫對方
透過親友、公司同事轉達訊息 -
不當追求:
無視對方拒絕,持續要求交往、表白、約會
在網路上人肉搜索受害者的資訊,試圖與其建立聯繫
送禮物、情書,但對方已經明確表示不願意接受 -
寄送或展示物品:
寄送色情物品、恐嚇信、威脅字條
在住家門口、公司擺放怪異物品,如娃娃、紅包、動物屍體等 -
妨害名譽:
在社群網站、Dcard、PTT等平台張貼受害者的不實資訊
故意散播受害者的私密照、合成照
影射受害者與他人有不當關係,造成社會觀感影響 -
冒用個資:
盜用受害者的名義訂購商品、申請貸款、加入交友平台
以受害者的名義在網路上發表言論、張貼照片
📌這 8 種行為只要符合法律條件,可能構成跟蹤騷擾罪。若你或身邊的人正遭受類似行為,應立即採取法律行動,保護自身安全。
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法律如何認定?
什麼是「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跟蹤騷擾防制法要求行為人基於「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才會構成犯罪,這是與一般騷擾行為最大的區別。法律如何認定「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
-
以戀愛、追求、性交為目的:
持續告白、約會邀約,即使對方已明確拒絕
在對方不同意的情況下,強行身體接觸或親密行為 -
針對特定性別,基於厭惡或歧視:
在網路上發表「女人不該工作」等性別歧視言論,並持續騷擾特定性別人士
針對特定性別進行攻擊,如:「妳長得醜還敢發言?」、「男人就該閉嘴」 -
性騷擾相關行為:
持續對對方發表猥褻言論,例如評論身材、穿著
未經同意傳送裸照或色情影片
📌法院會從行為模式、言語內容、受害人性別等多個角度,判斷行為人是否具備「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若有疑慮,建議諮詢專業律師,確保自身權益。
騷擾對象不只受害本人家人朋友也會受影響!
「如果對方持續騷擾我的家人或伴侶,這樣算違法嗎?」很多人以為跟蹤騷擾只針對被害人本人,但事實上,若行為人對受害者的家人、朋友或伴侶進行騷擾,也可能觸犯法律!本章將說明如何透過法律保護自己與身邊的人。
騷擾受害人的家人、朋友,法律怎麼處理?
許多人認為跟蹤騷擾行為只會針對受害人本人,但事實上,行為人也可能轉而騷擾受害者的家人、朋友、同事或伴侶,希望透過這些人間接影響或逼迫受害人回應。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只要行為人「基於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對受害人的家人、朋友或其他親近的人持續騷擾,也可能構成違法行為。常見的間接騷擾行為:
- 不斷聯繫受害者的家人、朋友或同事,要求幫忙轉達訊息
- 持續監視、尾隨受害人的親近人士,施加壓力
- 向受害者的家人散播謠言、誹謗,試圖影響受害人的社交圈
- 在受害者家人、朋友的社群平台上留言、攻擊,甚至發送騷擾訊息
📌如果行為人持續騷擾受害者的親友,受害人及其家人可以報警處理,並向法院聲請保護令,要求對方停止相關行為。
跟蹤騷擾防制法間接騷擾也違法!
什麼是間接騷擾?跟蹤騷擾行為不一定是直接對受害者施加壓力,只要行為人透過第三方間接影響受害者,也可能構成違法行為。
- 透過共同朋友試圖聯繫受害者
- 在受害者的親友面前散播謠言,影響對方社交圈
- 利用職場環境,讓同事對受害者施加壓力
- 在受害者家人、伴侶的網路社群攻擊,影響受害者名譽
📌間接騷擾仍然違法,即使行為人沒有直接聯繫受害者,只要影響到受害者的親友,仍然可能受到法律制裁。
對方持續糾纏我的伴侶,可以提告嗎?
伴侶遭騷擾時,受害人是否能提告?可以!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第2項,如果行為人針對受害者的伴侶進行騷擾,且該行為仍影響受害者本人,則受害人本人可以提告,並聲請保護令,要求行為人停止所有騷擾行為。哪些情況可以提告?
- 對方持續與伴侶聯繫,要求幫忙傳話
- 在伴侶的社群媒體留言、發送威脅訊息
- 跟蹤或監視伴侶,試圖影響受害者的日常生活
- 在伴侶的公司、住家附近徘徊,造成心理壓力
📌當跟蹤騷擾行為擴及受害者的伴侶時,受害者本人仍然可以提告。建議盡早報警並諮詢律師,透過法律手段確保自身與家人的安全。
違反跟騷法,會有什麼刑事責任?
「跟蹤騷擾的後果有多嚴重?會被關嗎?」違反跟蹤騷擾防制法的行為,最重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可能併科罰金。本章將詳細解析刑責與罰則,讓你了解法律如何處罰這類行為。
違反跟蹤騷擾防制法的刑責與罰則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8條:跟蹤騷擾罪的刑責
-
條文內容:
行為人基於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針對特定對象,違反其意願,反覆或持續實施跟蹤騷擾行為,致使被害人心生畏怖或影響其日常生活者,處 1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 10 萬元以下罰金。 -
適用條件:
反覆或持續進行跟蹤騷擾行為
受害者心生畏懼,影響日常生活
基於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 -
刑責:
最重處 1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10 萬元以下罰金。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9條:違反保護令的刑責
-
條文內容:
行為人違反法院依本法核發之保護令者,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 30 萬元以下罰金。 -
適用條件:
法院已核發保護令(緊急保護令、通常保護令)
行為人違反保護令內容(如聯繫、接近、再犯跟騷行為) -
刑責:
最重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30 萬元以下罰金。
🔹特別注意事項
- 跟蹤騷擾罪(第18條)是非告訴乃論罪,警方可主動偵辦,不需被害人提告。
- 違反保護令(第19條)則需法院已核發保護令,行為人違反後才構成犯罪。
被害人該如何報警?提告流程完整解析
🔹報警與提告流程:
-
立即報警,保全證據
受害者可撥打 110,或親自前往派出所報案。
提供完整證據,包括通訊紀錄、監視器畫面、錄音檔等。 -
警方受理案件,開立報案三聯單
若案件符合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8條構成要件,警方將正式立案。
警方將通知行為人到案說明,並蒐集相關證據。 -
檢察官偵辦,決定是否起訴
若檢察官認為證據充分,將依第18條(跟蹤騷擾罪)或第19條(違反保護令罪)提起公訴。若證據不足,檢察官可能退回補查,或命警方進一步調查。
🔹報警時須提供的證據:
-
被害人陳述:
描述跟蹤騷擾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方式。 -
通訊紀錄:
LINE、簡訊、Email、來電紀錄。 -
影像證據:
監視器畫面、照片、錄音檔案。 -
證人證詞(如有):
可請朋友、家人、同事作證。
如果對方不斷違法,法院可以怎麼處理?
🔹法院可採取的措施:
-
核發保護令,強制禁止行為人接觸受害者
依跟蹤騷擾防制法第8條,法院可核發緊急保護令或通常保護令,要求行為人不得聯繫或接近受害者。若行為人違反保護令,將構成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9條違法行為,最重可判 3 年有期徒刑。 -
加重刑責
若行為人屢次違法,法院可加重刑度,甚至改判有期徒刑,不准易科罰金。
保護自己!如何聲請保護令與法律救濟?
「面對跟蹤騷擾,我該怎麼保護自己?」法律提供了保護令作為防護機制,讓被害人能迅速獲得法律保護。本章將教你如何聲請保護令,讓法院命令加害人遠離你。
跟蹤騷擾受害人可以聲請保護令嗎?
可以!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第8條,如果受害人遭受跟蹤騷擾,並符合法律要件,可以向地方法院聲請保護令,以確保自身安全。法院會依據以下條件審查是否核發保護令:
- 行為人基於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
- 違反受害人意願,反覆或持續實施跟蹤騷擾行為。
- 導致受害人心生畏懼,影響正常生活。
🔸誰可以聲請保護令?
- 受害人本人
- 未成年人由法定代理人聲請
- 警方或社工可協助聲請
🔸保護令的效果
法院核發保護令後,行為人將被禁止聯繫、接近受害人,並可能受到其他法律約束,違反者將依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9條處罰,最重可判3年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30萬元罰金。
跟蹤騷擾防制法的保護令有哪些規範?
法院核發保護令後,行為人將被限制的行為根據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8條,法院核發保護令後,可能命令行為人:
- 禁止聯繫受害人(包含電話、簡訊、社群媒體)
- 禁止接近受害人住家、工作地點、學校等特定場所
- 禁止監視、尾隨、騷擾受害人
- 其他法院認為必要的命令
🔸保護令的期限:
- 最長有效期限為2年,但法院可依受害人請求延長。
- 法院可在必要時變更、撤銷保護令,例如行為人經過輔導矯治後不再有危害可能。
📌違反保護令的法律責任行為人違反保護令,最重可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30萬元罰金(依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9條)。
聲請保護令的流程與準備資料
🔹聲請流程
-
準備聲請書與證據
受害人可親自向地方法院聲請,也可委任律師協助。
若無法自行聲請,可請警方或社工單位協助。 -
法院審查與通知行為人
法院將審查證據,並通知行為人到案說明。
依情節輕重,法院可能命行為人限制活動或進行心理輔導。 -
法院核發保護令
法院裁定後,保護令立即生效,並通知警方執行。
🔹聲請保護令需要準備的資料
- 聲請書(法院提供格式,律師可協助撰寫)
- 證據資料(如簡訊、通話紀錄、監視器影像、錄音等)
- 證人證詞(如親友、同事、鄰居等)
跟蹤騷擾與家暴、性騷擾的區別
「跟蹤騷擾、性騷擾、家庭暴力,法律適用有何不同?」許多案件會涉及多種不同的法律規範,本章將分析這些法律的適用範圍,讓你了解自己應該適用哪部法律來保護權益。
跟蹤騷擾 vs. 性騷擾:法律適用範圍大不同!
🔸跟蹤騷擾
-
適用法律:
跟蹤騷擾防制法 -
行為類型:
監視、尾隨、寄送物品、通訊騷擾等。 -
要件:
必須是反覆或持續的行為,並且基於性或性別意圖。 -
刑責:
最重可判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10萬元以下罰金。
🔸性騷擾
-
適用法律:
性騷擾防治法 -
行為類型:
不當言語、肢體接觸、傳送不雅照片等。 -
要件:
一次性或多次性的不當行為即可成立,無需持續。 -
刑責:
最重可判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10萬元以下罰金。
🔸判斷要點:
- 如果行為人多次跟蹤、監視、持續寄送不當訊息,屬於跟蹤騷擾。
- 如果行為人以性相關言語或肢體接觸使對方不適,屬於性騷擾。
跟蹤騷擾 vs. 家庭暴力何時適用家暴法?
🔹跟蹤騷擾
-
適用法律:
跟蹤騷擾防制法 -
適用對象:
不限關係,適用於陌生人、同事、朋友或前任等。 -
行為特徵:
持續監視、尾隨、騷擾行為。
🔹家庭暴力
-
適用法律:
家庭暴力防治法 -
適用對象:
家庭成員或親密關係人(如配偶、前配偶、同居人、直系親屬等)。 -
行為特徵:
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控制行動或經濟來源等。
📌如果行為人是家人或親密關係人,涉及監視、暴力行為,可能適用家庭暴力防治法;如果行為人是陌生人或朋友,涉及持續騷擾行為,則適用跟蹤騷擾防制法。
如果對方是前男友、女友該適用哪部法律?
-
跟蹤騷擾防制法
適用於前任多次進行監視、尾隨、持續打電話或傳送訊息等行為。 -
性騷擾防治法
如果前任對你有不當言語、肢體接觸或發送不雅照片,則適用此法。 -
家庭暴力防治法
如果前任曾與你同居,並涉及精神暴力、威脅或控制行為,可能構成家暴,適用家暴法。
🔹受害人應採取的行動:
-
蒐證:
收集簡訊、錄音、影像等證據。 -
報警提告:
根據行為性質選擇適用的法律提告。 -
聲請保護令:
若對方持續騷擾,可聲請法院保護令,避免進一步侵害。
當「關心」變成「糾纏」,當「注視」變成「監視」,你感受到的不再是交流,而是持續不安與恐懼。跟蹤騷擾不只是一種行為,它可能深入你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你難以安心上下班、外出、甚至與親友相處。無論對方是陌生人,還是曾經熟識的人,只要他持續以性或性別為意圖地干擾你,就已經觸法。
我們理解,那份「被盯著走」、「被持續糾纏」的無力感有多真實,也知道你可能在懷疑自己是否「反應太大」。但事實是:你有權說不,有權不再容忍。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不僅你自己,就連你的家人、伴侶若受到牽連,都可以獲得法律的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