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跟蹤騷擾?8種違法行為解析,教你蒐證提告拿回安全!
法律專欄

遇到跟蹤騷擾?8種違法行為解析,教你蒐證提告拿回安全!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種情況:有人持續尾隨你、騷擾你,甚至監視你的行蹤,讓你感到害怕?」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這些行為可能已經觸法,甚至會面臨刑事責任!如果你或親友正受到跟蹤騷擾的困擾,這篇文章將幫助你了解法律如何保護你,並提供最有效的法律對策,讓你不再受害。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什麼是跟蹤騷擾?法律定義與常見類型

「被人跟蹤、監視、持續打電話騷擾,這些行為到底算不算違法?」許多人對於跟蹤騷擾的法律定義不太了解。跟蹤騷擾防制法明確規定了8種類型的跟蹤騷擾行為,只要違反特定條件,就可能構成犯罪。本章將詳細解析法律規範,幫助你判斷哪些行為已經觸法。

跟蹤騷擾的法律定義

跟蹤騷擾行為在台灣過去多屬於治安案件,直到跟蹤騷擾防制法於 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才對跟蹤騷擾行為建立明確的法律規範,賦予受害人法律保護。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跟蹤騷擾行為」,指基於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針對特定對象,違反其意願,以反覆或持續的方式,從事足以使人心生畏怖,影響其日常生活或社會活動的行為。

🔹關鍵要件

  • 基於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
  • 針對特定對象(不限於男女朋友,也包含同事、鄰居、陌生人等)
  • 違反對方意願
  • 行為具有持續性或反覆發生(單次行為通常不構成)
  • 足以讓人心生畏懼,影響日常生活

🔹法律責任

若行為人違反跟蹤騷擾防制法實行跟蹤騷擾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若更違反法院核發的保護令,最重可處 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新台幣30萬元以下罰金。

常見的跟蹤騷擾行為哪些行為已經違法?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列出8種典型的跟蹤騷擾行為,只要行為人具有「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並且反覆進行這些行為,就可能構成跟騷罪。

  1. 監視、觀察、窺探
    在住家、學校、公司附近埋伏、蹲點,暗中監視對方行蹤
    使用GPS 追蹤器監控對方位置
    違法使用監視器偷拍
  2. 尾隨、接近
    下班、下課後在巷口等候,故意尾隨對方
    長時間出現在受害人常去的場所,如咖啡廳、健身房等
    故意走近對方,製造「偶遇」情境
  3. 歧視、貶抑
    在網路或公開場合對受害人發表性別歧視或羞辱言論
    散播謠言,攻擊對方的性別、外貌或戀愛史
  4. 通訊騷擾
    大量傳送簡訊、LINE、Email,甚至半夜狂打電話
    透過不同電話號碼、社群帳號持續聯繫對方
    透過親友、公司同事轉達訊息
  5. 不當追求
    無視對方拒絕,持續要求交往、表白、約會
    在網路上人肉搜索受害者的資訊,試圖與其建立聯繫
    送禮物、情書,但對方已經明確表示不願意接受
  6. 寄送或展示物品
    寄送色情物品、恐嚇信、威脅字條
    在住家門口、公司擺放怪異物品,如娃娃、紅包、動物屍體等
  7. 妨害名譽
    在社群網站、Dcard、PTT等平台張貼受害者的不實資訊
    故意散播受害者的私密照、合成照
    影射受害者與他人有不當關係,造成社會觀感影響
  8. 冒用個資
    盜用受害者的名義訂購商品、申請貸款、加入交友平台
    以受害者的名義在網路上發表言論、張貼照片

📌這 8 種行為只要符合法律條件,可能構成跟蹤騷擾罪。若你或身邊的人正遭受類似行為,應立即採取法律行動,保護自身安全。

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法律如何認定?

什麼是「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跟蹤騷擾防制法要求行為人基於「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才會構成犯罪,這是與一般騷擾行為最大的區別。法律如何認定「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

  1. 以戀愛、追求、性交為目的
    持續告白、約會邀約,即使對方已明確拒絕
    在對方不同意的情況下,強行身體接觸或親密行為
  2. 針對特定性別,基於厭惡或歧視
    在網路上發表「女人不該工作」等性別歧視言論,並持續騷擾特定性別人士
    針對特定性別進行攻擊,如:「妳長得醜還敢發言?」、「男人就該閉嘴」
  3. 性騷擾相關行為
    持續對對方發表猥褻言論,例如評論身材、穿著
    未經同意傳送裸照或色情影片

📌法院會從行為模式、言語內容、受害人性別等多個角度,判斷行為人是否具備「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若有疑慮,建議諮詢專業律師,確保自身權益。

*-- lawyer-tip-modle --*

騷擾對象不只受害本人家人朋友也會受影響!

「如果對方持續騷擾我的家人或伴侶,這樣算違法嗎?」很多人以為跟蹤騷擾只針對被害人本人,但事實上,若行為人對受害者的家人、朋友或伴侶進行騷擾,也可能觸犯法律!本章將說明如何透過法律保護自己與身邊的人。

騷擾受害人的家人、朋友,法律怎麼處理?

許多人認為跟蹤騷擾行為只會針對受害人本人,但事實上,行為人也可能轉而騷擾受害者的家人、朋友、同事或伴侶,希望透過這些人間接影響或逼迫受害人回應。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只要行為人「基於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對受害人的家人、朋友或其他親近的人持續騷擾,也可能構成違法行為。常見的間接騷擾行為

  • 不斷聯繫受害者的家人、朋友或同事,要求幫忙轉達訊息
  • 持續監視、尾隨受害人的親近人士,施加壓力
  • 向受害者的家人散播謠言、誹謗,試圖影響受害人的社交圈
  • 在受害者家人、朋友的社群平台上留言、攻擊,甚至發送騷擾訊息

📌如果行為人持續騷擾受害者的親友,受害人及其家人可以報警處理,並向法院聲請保護令,要求對方停止相關行為。

跟蹤騷擾防制法間接騷擾也違法!

什麼是間接騷擾?跟蹤騷擾行為不一定是直接對受害者施加壓力,只要行為人透過第三方間接影響受害者,也可能構成違法行為。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第2項:「對特定人之配偶、直系血親、同居親屬或與特定人社會生活關係密切之人,以前項之方法反覆或持續為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無關之各款行為之一,使之心生畏怖,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或社會活動,亦為本法所稱跟蹤騷擾行為。」
  • 透過共同朋友試圖聯繫受害者
  • 在受害者的親友面前散播謠言,影響對方社交圈
  • 利用職場環境,讓同事對受害者施加壓力
  • 在受害者家人、伴侶的網路社群攻擊,影響受害者名譽

📌間接騷擾仍然違法,即使行為人沒有直接聯繫受害者,只要影響到受害者的親友,仍然可能受到法律制裁。

對方持續糾纏我的伴侶,可以提告嗎?

伴侶遭騷擾時,受害人是否能提告?可以!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第2項,如果行為人針對受害者的伴侶進行騷擾,且該行為仍影響受害者本人,則受害人本人可以提告,並聲請保護令,要求行為人停止所有騷擾行為。哪些情況可以提告

  • 對方持續與伴侶聯繫,要求幫忙傳話
  • 在伴侶的社群媒體留言、發送威脅訊息
  • 跟蹤或監視伴侶,試圖影響受害者的日常生活
  • 在伴侶的公司、住家附近徘徊,造成心理壓力

📌當跟蹤騷擾行為擴及受害者的伴侶時,受害者本人仍然可以提告。建議盡早報警並諮詢律師,透過法律手段確保自身與家人的安全。

違反跟騷法,會有什麼刑事責任?

「跟蹤騷擾的後果有多嚴重?會被關嗎?」違反跟蹤騷擾防制法的行為,最重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可能併科罰金。本章將詳細解析刑責與罰則,讓你了解法律如何處罰這類行為。

違反跟蹤騷擾防制法的刑責與罰則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8條:跟蹤騷擾罪的刑責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8條:「實行跟蹤騷擾行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攜帶凶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前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第一項之罪,須告訴乃論。檢察官偵查第一項之罪及司法警察官因調查犯罪情形、蒐集證據,認有調取通信紀錄及通訊使用者資料之必要時,不受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十一條之一第一項所定最重本刑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之限制。」
  • 條文內容
    行為人基於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針對特定對象,違反其意願,反覆或持續實施跟蹤騷擾行為,致使被害人心生畏怖或影響其日常生活者,處 1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 10 萬元以下罰金。
  • 適用條件
    反覆或持續進行跟蹤騷擾行為
    受害者心生畏懼,影響日常生活
    基於性或性別相關的意圖
  • 刑責
    最重處 1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10 萬元以下罰金。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9條違反保護令的刑責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9條:「違反法院依第十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所為之保護令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 條文內容
    行為人違反法院依本法核發之保護令者,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 30 萬元以下罰金。
  • 適用條件
    法院已核發保護令(緊急保護令、通常保護令)
    行為人違反保護令內容(如聯繫、接近、再犯跟騷行為)
  • 刑責
    最重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 30 萬元以下罰金。

🔹特別注意事項

  • 跟蹤騷擾罪(第18條)是非告訴乃論罪,警方可主動偵辦,不需被害人提告。
  • 違反保護令(第19條)則需法院已核發保護令,行為人違反後才構成犯罪。

被害人該如何報警?提告流程完整解析

🔹報警與提告流程

  1. 立即報警,保全證據
    受害者可撥打 110,或親自前往派出所報案。
    提供完整證據,包括通訊紀錄、監視器畫面、錄音檔等。
  2. 警方受理案件,開立報案三聯單
    若案件符合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8條構成要件,警方將正式立案。
    警方將通知行為人到案說明,並蒐集相關證據。
  3. 檢察官偵辦,決定是否起訴
    若檢察官認為證據充分,將依第18條(跟蹤騷擾罪)或第19條(違反保護令罪)提起公訴。若證據不足,檢察官可能退回補查,或命警方進一步調查。

🔹報警時須提供的證據

  • 被害人陳述
    描述跟蹤騷擾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方式。
  • 通訊紀錄
    LINE、簡訊、Email、來電紀錄。
  • 影像證據
    監視器畫面、照片、錄音檔案。
  • 證人證詞(如有)
    可請朋友、家人、同事作證。

如果對方不斷違法,法院可以怎麼處理?

🔹法院可採取的措施

  1. 核發保護令,強制禁止行為人接觸受害者
    依跟蹤騷擾防制法第8條,法院可核發緊急保護令或通常保護令,要求行為人不得聯繫或接近受害者。若行為人違反保護令,將構成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9條違法行為,最重可判 3 年有期徒刑。
  2. 加重刑責
    若行為人屢次違法,法院可加重刑度,甚至改判有期徒刑,不准易科罰金。

保護自己!如何聲請保護令與法律救濟?

「面對跟蹤騷擾,我該怎麼保護自己?」法律提供了保護令作為防護機制,讓被害人能迅速獲得法律保護。本章將教你如何聲請保護令,讓法院命令加害人遠離你。

跟蹤騷擾受害人可以聲請保護令嗎?

可以!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第8條,如果受害人遭受跟蹤騷擾,並符合法律要件,可以向地方法院聲請保護令,以確保自身安全。法院會依據以下條件審查是否核發保護令

  • 行為人基於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
  • 違反受害人意願,反覆或持續實施跟蹤騷擾行為。
  • 導致受害人心生畏懼,影響正常生活。

🔸誰可以聲請保護令

  • 受害人本人
  • 未成年人由法定代理人聲請
  • 警方或社工可協助聲請

🔸保護令的效果

法院核發保護令後,行為人將被禁止聯繫、接近受害人,並可能受到其他法律約束,違反者將依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9條處罰,最重可判3年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30萬元罰金。

跟蹤騷擾防制法的保護令有哪些規範?

法院核發保護令後,行為人將被限制的行為根據 跟蹤騷擾防制法第8條,法院核發保護令後,可能命令行為人

  • 禁止聯繫受害人(包含電話、簡訊、社群媒體)
  • 禁止接近受害人住家、工作地點、學校等特定場所
  • 禁止監視、尾隨、騷擾受害人
  • 其他法院認為必要的命令

🔸保護令的期限

  • 最長有效期限為2年,但法院可依受害人請求延長。
  • 法院可在必要時變更、撤銷保護令,例如行為人經過輔導矯治後不再有危害可能。

📌違反保護令的法律責任行為人違反保護令,最重可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30萬元罰金(依跟蹤騷擾防制法第19條)。

聲請保護令的流程與準備資料

🔹聲請流程

  1. 準備聲請書與證據
    受害人可親自向地方法院聲請,也可委任律師協助。
    若無法自行聲請,可請警方或社工單位協助。
  2. 法院審查與通知行為人
    法院將審查證據,並通知行為人到案說明。
    依情節輕重,法院可能命行為人限制活動或進行心理輔導。
  3. 法院核發保護令
    法院裁定後,保護令立即生效,並通知警方執行。

🔹聲請保護令需要準備的資料

  • 聲請書(法院提供格式,律師可協助撰寫)
  • 證據資料(如簡訊、通話紀錄、監視器影像、錄音等)
  • 證人證詞(如親友、同事、鄰居等)

跟蹤騷擾與家暴、性騷擾的區別

「跟蹤騷擾、性騷擾、家庭暴力,法律適用有何不同?」許多案件會涉及多種不同的法律規範,本章將分析這些法律的適用範圍,讓你了解自己應該適用哪部法律來保護權益。

跟蹤騷擾 vs. 性騷擾:法律適用範圍大不同!

🔸跟蹤騷擾

  • 適用法律
    跟蹤騷擾防制法
  • 行為類型
    監視、尾隨、寄送物品、通訊騷擾等。
  • 要件
    必須是反覆或持續的行為,並且基於性或性別意圖。
  • 刑責
    最重可判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10萬元以下罰金。

🔸性騷擾

  • 適用法律
    性騷擾防治法
  • 行為類型
    不當言語、肢體接觸、傳送不雅照片等。
  • 要件
    一次性或多次性的不當行為即可成立,無需持續。
  • 刑責
    最重可判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或併科10萬元以下罰金。

🔸判斷要點

  • 如果行為人多次跟蹤、監視、持續寄送不當訊息,屬於跟蹤騷擾。
  • 如果行為人以性相關言語或肢體接觸使對方不適,屬於性騷擾。

跟蹤騷擾 vs. 家庭暴力何時適用家暴法?

🔹跟蹤騷擾

  • 適用法律
    跟蹤騷擾防制法
  • 適用對象
    不限關係,適用於陌生人、同事、朋友或前任等。
  • 行為特徵
    持續監視、尾隨、騷擾行為。

🔹家庭暴力

  • 適用法律
    家庭暴力防治法
  • 適用對象
    家庭成員或親密關係人(如配偶、前配偶、同居人、直系親屬等)。
  • 行為特徵
    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控制行動或經濟來源等。

📌如果行為人是家人或親密關係人,涉及監視、暴力行為,可能適用家庭暴力防治法;如果行為人是陌生人或朋友,涉及持續騷擾行為,則適用跟蹤騷擾防制法。

如果對方是前男友、女友該適用哪部法律?

  • 跟蹤騷擾防制法
    適用於前任多次進行監視、尾隨、持續打電話或傳送訊息等行為。
  • 性騷擾防治法
    如果前任對你有不當言語、肢體接觸或發送不雅照片,則適用此法。
  • 家庭暴力防治法
    如果前任曾與你同居,並涉及精神暴力、威脅或控制行為,可能構成家暴,適用家暴法。

🔹受害人應採取的行動

  • 蒐證
    收集簡訊、錄音、影像等證據。
  • 報警提告
    根據行為性質選擇適用的法律提告。
  • 聲請保護令
    若對方持續騷擾,可聲請法院保護令,避免進一步侵害。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當「關心」變成「糾纏」,當「注視」變成「監視」,你感受到的不再是交流,而是持續不安與恐懼。跟蹤騷擾不只是一種行為,它可能深入你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你難以安心上下班、外出、甚至與親友相處。無論對方是陌生人,還是曾經熟識的人,只要他持續以性或性別為意圖地干擾你,就已經觸法。

我們理解,那份「被盯著走」、「被持續糾纏」的無力感有多真實,也知道你可能在懷疑自己是否「反應太大」。但事實是:你有權說不,有權不再容忍。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不僅你自己,就連你的家人、伴侶若受到牽連,都可以獲得法律的保護。

*-- recommend-card-modle --*
Previous
被偷倒垃圾怎麼處理?從報警、求償到法律行動全解析
Next
個資外洩怎麼辦?掌握個人資料保護法,保障你的權益!

不必擔心,法律難題有我們相伴

解除困惑、找尋答案,讓專業法律團隊為您解決

隨時在線 @squaresun

立即解惑 (04)2321-7501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解惑 0910-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