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狗咬傷怎麼辦?飼主法律責任與你能主張的賠償權利
法律專欄

被狗咬傷怎麼辦?飼主法律責任與你能主張的賠償權利

「被狗咬傷後,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動物攻擊事件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了解相關的法律責任與賠償權利,不僅能幫助我們有效維護自身權益,也有助於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安全。本文將從法律角度出發,深入探討飼主的法律責任以及受害者可以主張的賠償權利,協助您在面對類似事件時,能夠冷靜應對、依法處理。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遭狗咬傷後,飼主需負哪些法律責任?

「狗咬傷人,飼主一定要負責嗎?」在動物攻擊事件中,飼主的法律責任是眾所關注的焦點。根據民法第190條的規定,動物造成他人損害時,飼主需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然而,若飼主已盡到相當的管束義務,則可能免除或減輕責任。此外,若飼主未妥善管理寵物,導致他人受傷,還可能涉及刑事責任。了解這些法律規定,有助於飼主履行應有的義務,避免法律糾紛的發生。

民法第190條對飼主的責任規定

「狗咬人,飼主一定得賠嗎?」這是許多民眾在遇到動物攻擊事件後最常提出的疑問。根據台灣法律,即使飼主當時不在現場,也可能仍須負起法律責任。

民法第190條第1項:「動物加損害於他人者,由其占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但依動物之種類及性質已為相當注意之管束,或縱為相當注意之管束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不在此限。」

此條文已明確規定,當動物造成他人身體或財產上的損害時,飼主須對此承擔責任。而條文的一個重點在於「無須證明飼主有故意或過失」,即採取「推定過失責任」。

除非飼主能證明自己已盡合理的防範與管理義務(例如:已繫上牽繩、放置告示、避免寵物靠近人群等),否則通常無法免責。

📌 民法第190條的設計,反映出法律對被害者保護的重視,也提醒飼主不可忽視管理責任。若您正在面對此類事件,不必驚慌,先釐清事實與證據,了解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是處理問題的第一步。法律不只是懲罰的工具,也能成為保護您免受不當傷害的依靠。

飼主未盡管束義務的法律後果

很多飼主以為「狗只是嚇到人」或「不小心咬了人一下」沒什麼大不了,實際上,若飼主未盡到對寵物的管理與管束義務,後果可能不僅是賠錢了事,還可能觸及民事與刑事責任。

根據民法第190條規定,若飼主未採取適當措施防止寵物攻擊他人,例如沒繫狗鍊、未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將動物任意放養等行為,法院可推定飼主未盡管束責任,須對被害人負損害賠償責任。

賠償內容不只限於醫療費用,還可能包含精神慰撫金、誤工損失、甚至後續長期療養支出。若狗的攻擊行為特別嚴重,例如導致重傷甚至死亡,情節重大者,飼主還可能面臨過失傷害罪或過失致死罪的刑事責任(刑法第284條、第276條)。

動物保護法對飼主的行政處罰

有些飼主誤以為,只要動物傷人是「意外」,就不會有其他處罰。然而,除了民法與刑法上的責任之外,《動物保護法》也對飼主的行為設有明確的行政管理規定,一旦違反,將面臨高額罰鍰甚至更嚴重的行政處分。

依《動物保護法》規定,飼主若未善盡飼養與管理責任,可能會受到主管機關的行政處分。

動物保護法第7條:「飼主應防止其所飼養動物無故侵害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
動物保護法第32條第1項第3款:「有下列情事之一者,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得逕行沒入飼主之動物:三、違反第七條規定,無故侵害他人之生命或身體,致造成他人生命或身體傷害之動物。」

受害者如何主張賠償權利?

「被狗咬傷後,該如何主張賠償?」遭受動物攻擊後,受害者有權依據法律規定,向飼主請求損害賠償。賠償範圍包括醫療費用、精神損害賠償等。然而,受害者需提供相關證據,證明飼主未盡管束義務,才能成功主張權利。了解賠償程序與所需證據,有助於受害者有效維護自身權益。

損害賠償的範圍與計算方式

當您被狗咬傷時,許多人第一個反應是:「我可以要求賠多少?」但實際上,損害賠償的計算並不只是單純的醫藥費,還包括許多法律上可主張的其他項目,這些內容如果不了解,常常會讓受害者在和解或訴訟時吃虧。受害者可主張的損害賠償範圍通常包含下列幾項:

✅ 財產上的損害

  • 醫療費用:包括初診、後續追蹤治療、復健等必要支出。
  • 交通費用:前往就醫、看診過程所需交通費。
  • 誤工損失:因傷休養期間無法工作所造成的收入損失。
  • 後續照護費:若造成長期影響,可能涉及看護費或輔具費用。

✅ 非財產上的損害精神慰撫金):

因動物攻擊造成受害者驚嚇、焦慮、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可請求精神慰撫金。此部分數額不固定,由法院綜合考量案件情節、傷勢嚴重程度、當事人陳述等因素酌定。

民法第195條第1項:「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 其他特別費用(如疤痕整形、心理諮商等):

若傷勢造成容貌永久性損傷,或需接受心理治療,這些費用亦可納入請求範圍。

實務上,法院會根據醫療單據、薪資紀錄、證人證言等證據進行賠償認定,因此受害者若能妥善保留所有相關單據與資料,將更有助於順利主張權利。

📌 每一筆賠償背後,其實都是對一段痛苦經歷的補償。金錢雖無法彌補所有創傷,但它象徵著法律對受害者應有的尊重與修復。如果您仍在評估自身的損失,也許可以先靜下心來整理事件經過與花費明細。遇到不確定的地方,也別擔心,有值得信任的法律專業可以陪您慢慢釐清。

提起民事訴訟的程序與注意事項

許多被狗咬傷的民眾常會疑惑:「如果協調不成,我可以提告嗎?」但一想到訴訟,便感到害怕流程太繁瑣、風險太高。其實,民事訴訟的設計正是為了幫助受害者依法維權,只要清楚程序並善加準備,您不需要獨自面對。

提起民事訴訟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起訴準備

  • 撰寫「起訴狀」,內容包含:事實經過、損害情形、法律依據、主張的賠償金額等。
  • 同時應準備好所有有利證據,例如:就醫證明、傷口照片、目擊者證言、監視器影像等。

🔹二、向法院遞狀與繳費

  • 向有管轄權的地方法院遞交訴狀,並依訴訟金額繳納裁判費。
  • 若求償金額在50萬元以下,可適用「簡易程序」,流程較簡單、成本也較低。

🔹三、法院審理與開庭

  • 法院會通知雙方開庭,審理過程中需提出證據並進行陳述。
  • 法官會針對「是否構成損害」、「飼主是否未盡管理責任」、「賠償金額是否合理」進行審查。

🔹四、判決與救濟

  • 若法院判決支持您的請求,對方需在期限內賠償。
  • 若不服,可於法定期間內提出上訴。

📌 訴訟的確可能帶來壓力,但它同時也是受害者依法發聲的重要方式。若您正處於迷惘之中,記得:先釐清權益,再思考行動。不急著做決定,只要願意了解,就是邁向解決的開始。

與飼主協商和解的策略

被狗咬傷後,有些人不想走訴訟程序,會選擇與飼主直接協商賠償。但實務中常見的問題是:「我該怎麼談?開口要求會不會太強硬?」其實,和解並不是退讓,而是一種理性、務實的解決方式,只要掌握正確策略,也能保障自身權益。

和解的本質是雙方「自願」達成共識,因此策略上應兼顧談判技巧與法律基礎

  1. 準備充分的證據
    開始談判前,應備妥醫療收據、照片、診斷書、誤工證明等文件,讓飼主明白損害的真實性與嚴重程度。
  2. 擬定合理的賠償清單
    將醫療費、交通費、誤工損失、精神慰撫金等項目詳細列出,並說明依據,避免雙方認知落差過大。
  3. 保持冷靜與尊重的態度
    以合作而非對立的語氣溝通,可提升對方接受的意願,特別是當飼主並非惡意放任動物攻擊。
  4. 可考慮第三方協助
    若雙方無法理性溝通,建議透過村里辦公室、調解委員會等中立單位協助對話,增進互信。
  5. 簽署書面協議
    和解內容應以書面紀錄,明確寫出金額、付款期限、雙方同意不再追訴等條款,避免事後爭議。

📌 談判不是妥協,而是給彼此一個不走訴訟的選擇空間。若您希望和平解決衝突,不妨靜下心來先想清楚「自己希望的是什麼」,再理性展開溝通。

特殊情況下的法律責任分析

「若是他人挑釁導致狗咬人,飼主還需負責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他人故意挑釁動物導致攻擊事件,飼主的法律責任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民法第190條第2項的規定,若動物因第三人的挑動而造成他人損害,飼主在賠償後,有權向該第三人求償。了解這些特殊情況下的法律責任,有助於飼主在面對複雜事件時,能夠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第三人挑釁導致動物傷人的法律責任

當動物咬人事件發生時,社會普遍會將矛頭指向飼主,但若是他人故意挑釁、刺激動物,導致牠做出攻擊行為,飼主還需負責嗎?這是法律上相當重要且常被忽略的例外情況。

民法第190條第2項:「動物係由第三人或他動物之挑動,致加損害於他人者,其占有人對於該第三人或該他動物之占有人,有求償權。」

若是因「第三人之故意或過失」而導致動物造成損害的,飼主仍需先向受害者負責,但事後可以向該名挑釁者請求「求償」。

這表示,即便動物的攻擊行為是因他人挑釁所引起,飼主仍屬「第一順位的賠償義務人」。然而,飼主有權在賠償後,對挑釁者主張「代位求償」的法律責任。挑釁行為可能包括:

  • 對動物丟擲物品或作出威脅動作
  • 強行接近、觸摸、拉扯動物
  • 故意發出讓動物驚嚇或不安的聲音

法院在認定責任歸屬時,會綜合考量現場狀況、證據資料(如監視器畫面、目擊者證言)等,評斷第三人的行為是否已構成挑釁,並釐清比例責任。

動物攻擊事件後的應對建議

「遭遇動物攻擊事件後,該如何妥善應對?」面對動物攻擊事件,無論是受害者還是飼主,都應冷靜處理,避免情緒化反應。受害者應立即就醫,並保留相關證據;飼主則應主動關心受害者,並積極協助處理後續事宜。透過理性的溝通與協商,雙方可共同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案,避免事態擴大。

受害者的應對步驟與建議

當不幸被狗咬傷,很多人第一時間可能只顧著止血或報警,卻忽略了後續維權的準備。其實,這時候除了緊急處理傷口,更重要的是保留證據、釐清事實,為後續請求賠償或法律處理打下基礎。若您或親友不幸遭遇動物攻擊事件,以下幾個步驟將有助於保護自身權益

  1. 立即就醫、保留診斷證明與醫療單據
    儘速前往醫院處理傷口,避免感染並留下醫療紀錄。
  2. 蒐集現場資料
    拍攝傷口、狗隻、事發地點等照片;如有目擊者,詢問是否願意提供證詞或聯絡方式。
  3. 若場地有監視器,盡快保存或調閱影像資料
    確認飼主身分與聯絡方式
    記錄對方的姓名、電話、住址等資料,必要時報警處理,以確保後續溝通或求償有據可循。
  4. 保留事件經過的完整紀錄
    將發生時間、地點、對話內容、飼主態度等記下,日後可協助律師或法院判斷案件背景。
  5. 評估是否協商或尋求法律協助
    若飼主願意誠意協商,可考慮調解和解;若對方態度消極,建議尋求律師協助提起民事訴訟。

📌 受傷的不只是一塊皮膚,還可能是一段長久的不安與恐懼。您願意處理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與尊重。若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沒關係,先照顧好身體、留下記錄,就是最好的開始。

飼主的危機處理與溝通策略

當寵物傷人事件發生,許多飼主第一反應是驚慌、否認,甚至逃避現場。但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會加深受害者的不信任,也可能讓原本可以和平處理的事件演變成法律糾紛。飼主的第一時間反應,往往決定整起事件的發展方向。一旦發生寵物攻擊事件,飼主可以採取以下步驟,協助事件降溫並避免擴大

  • 立即關心受害者狀況
    主動上前詢問傷勢並提供協助送醫,不但展現誠意,也可能成為後續和解的良好基礎。
  • 冷靜應對、不爭辯責任
    即使覺得不是自己全錯,也不宜在當下與受害者爭執責任歸屬,而應專注處理受害者的緊急需求。
  • 主動提供聯絡方式與後續關懷
    表示願意承擔責任或討論補償方式,能減少受害者訴諸法律的意願,也有助於保留雙方理性溝通空間。

📌 發生意外後,飼主的態度決定了這是一場衝突,還是一場修復的開始。若您是那位在混亂中感到焦急的飼主,請相信,願意負責與溝通,並不代表您是全然的錯,而是您願意成為解決問題的一方。有時,一個誠懇的回應,就是讓彼此都能好好收尾的第一步。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狗咬事件時,無論是身體的傷痛,還是心裡的恐懼與無助,都可能讓人感到措手不及。許多人在第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也不清楚自己可以主張什麼樣的權利,甚至因為不想麻煩、怕得罪飼主,而選擇默默忍下。若您也曾有過這樣的猶豫與委屈,請相信:您的感受是真實的,您的權利也值得被保護。

法律的確複雜,但理解與行動,並不需要您獨自完成。我們知道,這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段需要被安撫與陪伴的心路歷程。在方日,我們願意傾聽您的擔憂,細緻地幫您釐清責任關係,評估可能的賠償範圍,讓您一步步從混亂中重新找回秩序與安全感

*-- recommend-card-modle --*
Previous
裝病逃兵役會被抓嗎?妨害兵役治罪條例你知道嗎?
Next
違建房子想出售?先搞懂所有權、登記與處分權風險

不必擔心,法律難題有我們相伴

解除困惑、找尋答案,讓專業法律團隊為您解決

隨時在線 @squaresun

立即解惑 (04)2321-7501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解惑 0910-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