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失致死罪該怎麼辦?刑責、賠償、和解一次搞懂!
法律專欄

過失致死罪該怎麼辦?刑責、賠償、和解一次搞懂!

「如果我不是故意的,卻導致別人死亡,我會被判刑嗎?」這是許多人在發生意外後最擔心的問題。無論是車禍事故、醫療糾紛,還是工地安全意外,一時的疏忽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悲劇,而在法律上,這可能涉及過失致死罪。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致死事件都會被認定為犯罪,法院會根據注意義務、因果關係、是否能夠避免事故等因素來判斷行為人是否該負法律責任。本篇文章將詳細解析過失致死罪的成立條件、常見案例(如車禍、醫療糾紛、工安事故)、法院的判斷標準,並提供如何應對過失致死指控、如何蒐集證據保護自己的法律指南,讓您能夠在面對法律風險時,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什麼是過失致死罪?法律如何規範?

「如果因一時疏忽導致他人死亡,我會被判刑嗎?」

過失致死罪規範於《刑法》第276條,適用於行為人因過失導致他人死亡的案件,例如車禍、醫療糾紛、工安事故等。這類案件常涉及「注意義務」的違反,法院會審查行為人是否應該注意、能夠注意,但卻沒有注意,進而導致死亡結果。這類案件的刑責可能比故意殺人輕,但仍可能面臨牢獄之災或鉅額賠償,因此務必要慎重面對。

過失致死罪的法律定義與適用範圍

「如果我不是故意的,卻導致別人死亡,還是會被判刑嗎?」

在法律上,即使行為人沒有故意傷害他人的意圖,但因疏忽或不注意而導致他人死亡,仍可能構成過失致死罪。這類案件常見於車禍、醫療糾紛、工安事故等意外事件,法院會根據行為人的注意義務、因果關係、事故是否可避免來判斷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刑法第276條:「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法律明確規定,只要因過失導致他人死亡,無論是否有意圖,行為人仍需面對刑事責任,最重可處五年徒刑。

⚖ 過失致死罪的適用範圍

1️⃣交通事故

🔹 超速、闖紅燈、未依規定讓行人,導致事故發生,可能構成過失致死。

🔹 未保持安全車距、未注意前方來車,發生碰撞致人死亡。

2️⃣醫療糾紛

🔹 醫生或護利人員因診斷錯誤、手術失誤、用藥不當,導致病患死亡。

🔹 未即時進行必要治療,使病患病情惡化至死亡。

3️⃣工安事故

🔹 雇主未提供適當安全設備,導致工人因機械故障、墜落等意外死亡。

🔹 未遵守職業安全規範,如施工現場未設置防護欄,造成員工意外死亡。

關鍵法律要件

🔸行為人必須有「過失」:行為人應該注意、能夠注意但未注意,導致死亡發生。

🔸必須有「因果關係」: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有直接關聯,不能只是巧合。

🔸非故意行為:若行為人有意傷害,則適用故意殺人罪,而非過失致死罪。

💡 如果發生意外,不確定自己是否涉及過失致死罪,建議立即諮詢律師,確保自身權益!若意外發生後積極補救(如報警、協助救治、主動和解),法院在量刑時可能從輕處罰。

什麼是「過失」?法院如何判斷行為人有責任?

 「如果我不是故意的,為什麼還要負法律責任?」

在刑法上,過失並不是「什麼都沒做」,而是指行為人本應該注意、能夠注意,卻沒有做到應有的注意,導致他人死亡。換句話說,刑法處罰的,是那些「本來可以避免的錯誤」。

⚖ 刑法第14條:「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這表示,只要行為人「應該注意、能夠注意,卻未盡到注意義務」,就可能構成過失行為。

法院如何判斷行為人有過失?

1️⃣ 客觀標準:「合理人標準」

法院不會僅憑行為人自己的主觀想法判斷,而是以一般「謹慎的人」在相同情境下應如何行動來評估。例如:一般駕駛人看到行人穿越馬路,應減速讓行,若未減速而撞死人,則可能構成過失。

2️⃣ 注意義務的違反

法院會審查行為人是否違反「該注意的事情」,例如:交通駕駛應該遵守交通號誌、注意車前狀況;醫療人員應該按照醫療標準進行診療;雇主應該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給員工。

若行為人沒有做到,則可能構成過失。

3️⃣ 事故是否可避免?行為人是否能夠注意?

若一般人在相同情況下都可以避免事故,卻因行為人的疏忽而發生死亡,就可能構成過失。但如果事故發生是無法避免的,例如:駕駛人在合理範圍內煞車,但行人突然衝出馬路,導致事故無法避免,則可能不成立過失致死罪。

⚖ 法院判定過失的實際案例

駕駛人因滑手機未注意前方車況,導致追撞,致人死亡,駕駛人有過失。另有駕駛人正常行駛,但突遇闖紅燈行人,已盡力煞車仍無法避免事故,不成立過失。

💡 過失行為的判定標準是「是否應該注意且能夠注意」!如果行為人已盡力避免,但事故仍然發生,則不一定構成犯罪。 如果您被指控過失致死罪,請務必蒐集證據證明自己已盡注意義務,並立即尋求律師協助!

 


 

過失致死 vs. 故意殺人:比較差異

📌 「過失導致死亡,和故意殺人有什麼差別?刑罰會不會一樣重?」
故意殺人罪(刑法第271條)和過失致死罪(刑法第276條)最大的區別在於行為人是否「有殺人的意圖」。如果行為人是有預謀或故意傷害,導致被害人死亡,就會構成殺人罪,刑責極重;但如果是純屬疏忽、並無殺人意圖,而是因為注意義務的違反導致死亡,才會構成過失致死罪,刑責相對較輕。

 


 

過失致死與故意殺人:刑責差異

「如果我不是故意的,為什麼還要負刑責?過失致死和故意殺人,法律怎麼區分?」

法律對於「不小心害死人」和「故意殺人」有明確的區分,主要在於行為人是否有殺人的「故意」。如果行為人並無殺人意圖,而是因疏忽或違反注意義務導致死亡,則構成過失致死罪(刑法第276條);但如果行為人有預謀、計畫,或有意傷害對方,導致死亡,則構成故意殺人罪(刑法第271條),刑責會重得多。

法律條文比較

🔹 《刑法》第276條(過失致死罪)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 《刑法》第271條(故意殺人罪)

「意圖殺人而實行之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具體案例解析:法院如何區分?

🔹 過失致死罪的典型案例

駕駛人未注意行車安全,導致行人死亡;醫療人員誤診、手術疏失,造成病人死亡;工地安全措施不足,導致工人墜落喪命;家長不慎將幼兒獨自留在高溫車內,導致中暑死亡。

🔹 故意殺人罪的典型案例

行為人因怨恨,持刀攻擊對方致死;預謀投毒,導致受害人中毒身亡;失控動手毆打,明知可能致死仍繼續施暴,導致對方死亡。

📌 法院的關鍵判斷標準

1️⃣ 行為人是否「有殺人的意圖」:有意圖則是故意殺人,無意圖則是過失致死。

2️⃣ 行為本身是否「能避免」: 能避免卻疏忽導致死亡,通常是過失致死。

🔸 如果您被指控過失致死,務必收集證據,證明自己「沒有殺人意圖」,以避免被誤判為故意殺人罪。通常實務也會藉由當事人的下手手段去判斷有沒有殺人的意圖,例如集中攻擊要害(頭部、心臟)的情況,較會被認定有殺人故意。

 


 

常見情況:車禍、醫療糾紛、工安事故

「發生意外事故時,怎樣的情況才會被認定為過失致死?」

日常生活中,許多事故可能導致他人死亡,但並非所有案件都會被認定為過失致死。法院會根據事故類型、行為人的注意義務、受害人是否有過失等因素來判斷刑責。

 


 

車禍事故:駕駛人何時可能構成過失致死?

「發生交通事故,導致對方死亡,一定會被判過失致死罪嗎?」

並非所有的致死車禍都會構成過失致死罪,法院會根據駕駛人是否違反交通規則、是否盡到注意義務、事故是否可避免來判斷駕駛人是否應負刑責。

📌 什麼情況下,駕駛人可能構成過失致死罪?

1️⃣ 違反交通規則

超速行駛,未保持安全車距;酒駕或毒駕,失去控制能力,導致行人或其他駕駛死亡;闖紅燈、不禮讓行人,導致事故發生等。

2️⃣ 疏忽駕駛,未盡注意義務

在行人穿越道附近未減速,撞上過馬路行人;開車時滑手機、打瞌睡,未注意前方車輛或行人;遇惡劣天氣或彎道時未適當減速,導致失控撞死人等。

3️⃣ 道路狀況不良,但仍繼續行駛

施工路段未減速,撞上施工人員;山區或夜間能見度不佳,仍高速行駛,發生致命車禍。

📌 什麼情況下,不一定構成過失致死罪?

1️⃣ 行為人已盡力避免,但事故仍無法避免

例如:行人突然闖紅燈,駕駛人已盡最大努力剎車但仍發生碰撞。這類案件,法院可能會認定駕駛人無法預防事故,因此不構成犯罪。

2️⃣ 事故發生的主因是受害人自身疏忽

例如:行人未注意來車,違規穿越馬路,導致車禍死亡。若駕駛人當時行駛正常,可能不會被判刑。

醫療糾紛:醫生、護理人員可能涉及過失致死嗎?

「醫生治療病人,結果病人死亡,這算醫療過失嗎?」

在醫療糾紛案件中,法院會依據醫療行為是否符合專業標準、醫護人員是否盡到醫療義務來判斷是否構成過失致死罪。如果醫療行為違反醫學專業標準,導致病人死亡,則可能構成刑責。

📌 什麼情況下,醫護人員可能構成過失致死?

1️⃣ 誤診、錯誤治療

醫生未仔細檢查病人病況,做出錯誤診斷,導致病人接受錯誤治療,最終死亡。

2️⃣ 手術疏失

例如:醫生在手術中切錯器官、縫合不當,導致病人傷口感染死亡。

3️⃣ 藥物使用錯誤

護理人員錯誤投藥,導致病人產生嚴重副作用或過敏反應死亡。

📌 什麼情況下,不一定構成過失致死罪?

1️⃣ 醫療風險導致死亡

若病人接受高風險手術,術前已被告知風險,則即便手術失敗,醫生不一定會被追究刑責。

2️⃣ 病人自身病況惡化導致死亡

醫生已盡醫療義務,但病人病情惡化,無法挽救,醫護人員可能不會構成刑責。

💡 如果您是醫護人員,建議在每次醫療決策前詳細記錄,確保病患充分理解風險,以降低法律糾紛風險!

工安意外:職場事故是否會讓雇主負刑責?

「工地發生意外,雇主會被追究過失致死罪嗎?」

在職場安全事故中,雇主可能因未提供適當的安全防護措施,或未落實職業安全規範,導致工人死亡,進而構成過失致死罪。

📌 什麼情況下,雇主可能構成過失致死?

1️⃣ 未提供必要的安全設備

例如:工地缺少安全帽、安全網,導致工人墜落死亡。

2️⃣ 未落實職業安全規範

例如:雇主未教育員工正確使用機械,導致機械操作不當,發生死亡事故。

📌 什麼情況下,雇主不一定構成過失致死罪?

1️⃣ 工人違反安全規範,自行冒險

例如:員工未依規定穿戴安全裝備,違規操作機械,導致自身死亡。

2️⃣ 雇主已盡安全義務,但仍發生事故

若雇主已提供合規的安全設備,並教育員工安全操作,但仍發生意外,則雇主可能不會被追究刑責。

 


 

過失致死罪的刑罰有多重?法院如何量刑?

「如果法院認定我有過失致死罪,可能會被判什麼刑罰?」

過失致死罪的刑度取決於行為人的過失程度、受害人的傷害程度、是否有和解等因素,法院將綜合考量,決定是否處以徒刑、罰金或其他替代處分。

 


 

如果我被指控過失致死,該如何應對?

「如果我不是故意的,但被指控過失致死,該怎麼辦?」

當面對過失致死罪的指控時,許多人會驚慌失措,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此時,冷靜應對、確保自身權益、尋求專業法律協助,是最重要的步驟。

⚖ 立即應對的關鍵步驟

1️⃣ 立即保持冷靜,避免不當發言

任何過度情緒化或衝動的言論,都可能影響後續的法律責任。不要急著與對方家屬爭論,更不要承認不確定的過錯。

2️⃣ 立即聯繫律師,避免不當陳述

律師可以幫助你確認法律責任,避免說出可能不利的話。不要輕易簽署警方或對方家屬要求的文件,以免不慎承擔過多責任。

3️⃣ 收集證據,證明自己沒有過失或已盡注意義務

行車紀錄器、監視器、證人證詞,都可能成為無罪或減輕刑責的重要證據。醫療診斷報告、工作紀錄、合約文件,可幫助證明自身行為符合專業標準。

4️⃣ 盡可能與對方家屬達成和解

法院在量刑時,通常會考慮雙方是否達成和解、是否賠償被害人家屬。若家屬願意接受和解,法院可能會從輕量刑,甚至判處緩刑或易科罰金。

5️⃣ 若確實有過失,應積極爭取減刑

若有悔意,積極協助後續處理,法院通常會酌情減輕刑罰。如有高度可疑之處(如車禍涉及突發狀況),可透過律師爭取無罪或減輕刑責。

💡 如果您面臨過失致死罪的指控,不要驚慌,也不要獨自面對。盡快尋求專業律師協助,確保自己獲得公平對待!

過失致死罪的刑罰有多重?法院如何量刑?

「如果法院認定我是過失致死,會怎麼判刑?」

過失致死罪的刑度,取決於行為人的疏忽程度、事故發生的情境、以及後續處理態度。 法院會綜合考量這些因素,決定是否適用實刑、易科罰金、緩刑,或有機會獲判無罪。

⚖ 法律依據:刑法第276條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 量刑標準:影響刑度的三大關鍵因素

1️⃣ 過失程度(法院最重要的考量點)

重大過失(例如酒駕、闖紅燈、醫療過失等,通常判處較重刑責)而一般過失(例如駕駛未注意前方路況、施工時安全措施不足等,可能判處較輕刑責)。

2️⃣ 是否積極補救(法院會酌情減刑)

事故發生後,是否主動報警、協助救援?或是有無願意與家屬和解、支付賠償金?

3️⃣ 被害人家屬的態度(影響判刑結果)

若家屬願意接受和解,法院通常會考慮減輕刑度或判處緩刑。若家屬強烈要求追究刑責,法院可能會依常規刑度判決。

如何降低刑責?

積極與被害人家屬和解(和解書可作為法院減刑依據)。

尋求專業律師協助,準備證據證明非重大過失。若可能構成無罪,積極蒐集監視器畫面、證人證詞,爭取無罪判決。

💡 過失致死罪的量刑影響深遠,一旦涉及刑事責任,將影響未來人生規劃,甚至還有高額民事賠償的問題存在。如果面臨過失致死指控,務必第一時間尋求專業法律協助,確保自身權益!

 


 

如果涉及過失致死,應該報警還是私下和解?

「發生過失致死事件後,該馬上報警,還是與對方私下和解?」

當面臨過失致死案件時,行為人常會擔心報警是否會讓自己面臨刑責,或是否有和解的機會來減輕法律風險。本章節將解析報警與和解的適用情境,以及如何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處理方式。

 


 

如果涉及過失致死,應該報警還是私下和解?

「發生意外導致他人死亡,我該怎麼辦?一定要報警嗎?還是可以和解解決?」

當發生過失致死的案件時,報警與和解是兩個不同的法律程序,但兩者可以同時進行。一般來說,報警是必要步驟,而和解則有助於減輕刑責。因此,不論是否希望和解,都應該先報警處理,讓司法機關依法律程序調查,避免未來爭議。

📌 過失致死案件的處理流程

1️⃣ 立即報警並協助處理 

涉及人身傷亡的案件,行為人有義務報警,否則可能構成肇事逃逸等罪。無論是否有過失,都應該誠實向警方說明事故經過,並提供相關證據(如行車紀錄器、監視器畫面),如有受害人受傷,應積極協助急救與送醫,避免二次傷害。

2️⃣ 調查階段:警方、檢察官介入 

報警後,警方會製作筆錄,並視情況移送檢察官偵辦。如果行為人確實有過失,檢察官可能會依刑法第276條過失致死罪提起公訴。若證據顯示行為人無過失,案件可能不會進入刑事訴訟,而是僅涉及民事賠償問題。

3️⃣ 和解的可能性:是否能影響刑責? 

和解與否,不影響檢察官是否起訴,但法院量刑時,會將和解視為減刑因素。

若雙方能達成和解,檢察官有可能給予緩起訴處分,或法院判處較輕刑責(例如緩刑、易科罰金)。如果未能和解,法院可能判處較嚴重的刑責。

什麼情況下,和解可能幫助行為人?

1️⃣ 受害人家屬同意撤回刑事告訴

例如:案件屬於輕微過失,受害人家屬願意與行為人和解,並請求檢察官緩起訴,法院可能從輕量刑。(但過失致死屬於非告訴乃論,撤回告訴的部分只能適用於傷害罪等告訴乃論的犯罪)

2️⃣ 行為人有積極補救行為

若行為人當下有協助救援、未肇事逃逸,法院可能視其悔意而減輕刑罰。

3️⃣ 被害人家屬願意提供諒解書

若家屬同意簽署諒解書,法院通常會考慮判處緩刑或給予較輕的處罰。

💡和解並不能完全免除刑責,但能夠減輕刑罰!如果您面臨過失致死指控,應立即尋求律師協助,確保自身權益,並在法律允許範圍內,爭取最佳處理結果!

 


 

如何蒐證,證明自己沒有過失?

「如果對方指控我有過失致死罪,我該如何舉證來自保?」

證據是影響刑事案件的關鍵,如果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失,就能避免承擔不必要的刑責與賠償責任。本章節將教您如何收集證據,確保自身權益不受損害。

 


 

如何收集證據,證明自己沒有過失?

「我並非故意造成意外,該如何證明自己沒有過失?」

當被指控過失致死罪時,最關鍵的是證明自己已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或事故的發生並非自己可預防的。在法律上,法院會根據證據來判斷行為人是否應負刑責,因此,如何有效收集證據,將成為影響判決結果的關鍵因素。

什麼證據能證明「沒有過失」?

1️⃣ 監視器或行車紀錄器畫面

如果案件涉及交通事故、工安事故、醫療糾紛等,監視器或行車紀錄器的影像能提供最直接的事實依據,還原案發過程,證明自己當下並未違規或疏忽。建議第一時間保存影像,避免因設備自動覆蓋或時間過久導致無法取得證據。

2️⃣ 目擊證人證詞

若現場有目擊者(如其他駕駛、行人、同事、患者家屬等),可請對方作證,提供客觀說法,證明自己當下的行為符合正常標準。若有警方到場處理,也可請求警方提供筆錄內容,以證明事發時的狀況。

3️⃣ 專業鑑定報告

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法院可能會請交通事故鑑定單位分析案發過程,確認行為人是否有超速、未依規定行駛等問題。工安事故、醫療糾紛等案件,也可透過專業鑑定來證明行為人當下已盡職責,沒有違反專業標準。

4️⃣ 書面紀錄或合約文件

若案件涉及醫療行為、工程施工、職場管理等,醫療紀錄、工作紀錄、合約條款都可作為證據,證明行為人依據專業流程執行,並無過失行為。例如:醫療紀錄可證明醫生已告知病患風險、工安規定可證明雇主已落實安全措施。

5️⃣ 被害人的行為是否為主因

若受害人自身行為已明顯違反規則,導致事故發生,行為人可能不會被追究過失刑責。例如:行人闖紅燈,導致車禍事故或是工人違反安全規範,未使用安全設備、病患未依醫囑服藥,導致病情惡化。

6️⃣ 過去的良好紀錄

若行為人過去一直遵守安全規範、無不良紀錄,這些資料也可幫助法院判斷行為人並非習慣性疏忽,進而降低刑責。

📌 收集證據時,應該注意哪些細節?

✅ 越早蒐證越好,避免證據遺失或變造

許多監視器或行車紀錄器的資料會在幾天後自動覆蓋,因此應盡快保存影像資料。

✅ 找律師協助,確認哪些證據對自己有利

不同案件需要不同類型的證據,如車禍案件重點在監視器畫面、工安案件重點在安全規範,律師能幫助行為人掌握蒐證方向。

✅ 避免自己提供不利證據

若未經專業法律建議,隨意提供不完整的證據,可能會影響自身權益。建議先與律師討論,再決定如何提交證據。

✅ 若有和解意願,證據仍需完整保存

即便與對方家屬進行和解,證據仍需保留,避免對方反悔或後續有新的法律爭議。

💡 證據決定案件的勝敗,若遭遇過失致死指控,第一時間應保留所有可能有利的證據,並諮詢律師協助,確保自身權益!

 


 

我們的專業協助與陪伴

「面對過失致死案件,我該如何尋求專業法律協助?」

無論是車禍糾紛、醫療過失、工安事故,當事人往往因缺乏法律知識,而感到無助、不知所措。此時,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能夠幫助您釐清法律責任、保障自身權益,並尋求最有利的解決方案。

 


 

我們的專業協助與溫暖陪伴

「遭遇過失致死指控,該怎麼辦?該如何保護自己?」

面對過失致死案件,當事人往往感到焦慮、無助,甚至不知所措。這樣的法律困境,不僅涉及刑事責任,還可能面臨民事賠償問題,影響個人信用、財務狀況,甚至未來生活。

在這樣的時刻,你並不孤單,相信我們會陪著你,幫助你找出最有利的解決方案。

過失致死案件,我們如何幫助你?

1️⃣ 案件分析與法律評估

我們的律師團隊會透過案件資料、證據,分析你是否真的需要負擔刑事責任。若事故是無法避免的,或證據顯示你沒有過失,我們會幫助你提出完整辯護策略。

2️⃣ 量刑評估與緩刑爭取

如果案件有可能進入刑事審判,我們會評估量刑標準,尋找最有利的法律依據,幫助你爭取輕判、緩刑或易科罰金。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替你辯護,更是減少這起事件對你人生的衝擊。

3️⃣ 幫助蒐集關鍵證據,還原事實真相

我們協助你蒐集所有有利證據,包括監視器畫面、行車紀錄器、證人證詞、專家鑑定,確保法院能夠全面了解案情。若證據顯示你沒有明顯過失,我們會據此向檢察官或法院爭取不起訴、不起訴處分,甚至無罪判決。

4️⃣ 與被害人家屬協調和解,降低刑責

在許多案件中,成功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和解,能夠有效降低刑責,甚至獲得緩起訴或輕判機會。我們擁有豐富的談判經驗,能夠在合法範圍內,幫助你與家屬協調,爭取最佳的和解條件。

5️⃣ 全程法律陪伴,讓你不再害怕面對司法

從警察偵訊、檢察官偵查,到法院審理,我們的律師團隊會全程陪伴,確保你的每一步決策都最有利於自己。法律程序複雜,若沒有專業協助,可能會讓你陷入更不利的狀況——我們的責任,就是讓你放心,讓你安心面對法律挑戰。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 同理心與溫暖陪伴,讓法律不再冰冷

🔹 過失致死案件不僅是一場法律挑戰,更是一場心理壓力——我們不只是你的律師,更是你的後盾。我們相信,每個案件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我們願意傾聽,並以專業與溫暖,幫助你渡過這場風暴。

✅ 全程專業指導,讓你清楚每一步該怎麼走

論是刑事訴訟、賠償談判,還是蒐證與應對法律程序,我們都會提供最詳細的指導,讓你不再害怕面對司法。我們的目標,不只是讓你獲得最佳法律結果,更是讓你了解自己的權益,確保你的每一步都走得穩健。

📌 無論案件大小,我們都在這裡,陪你一起走下去。 

 

Previous
車禍、工安意外、醫療糾紛:過失傷害的法律風險
Next
什麼是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這些行為可能已經觸法!

不必擔心,法律難題有我們相伴

解除困惑、找尋答案,讓專業法律團隊為您解決

隨時在線 @squaresun

立即解惑 (04)2321-7501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解惑 0910-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