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控人頭帳戶詐騙?如何自保、爭取無罪?
法律專欄

被控人頭帳戶詐騙?如何自保、爭取無罪?

「只是幫忙借個帳戶,真的會有問題嗎?」近年來,許多人因「出借銀行帳戶」而捲入詐騙案件,甚至面臨刑事責任。但如果你真的不知情,被害者卻透過你的帳戶被詐騙,你是否需要負責?是否有可能無罪?本篇文章將詳細解析出借帳戶的風險、法律責任,以及如何透過法律途徑保護自己!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出借帳戶的法律責任

「借個帳戶有這麼嚴重嗎?」許多人認為,借用銀行帳戶只是小事,但其實這可能涉及刑事犯罪!這一章將解析法律如何規範,並告訴你借出帳戶可能面臨哪些風險。

出借帳戶的刑事風險

出借銀行帳戶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嚴重!台灣法律對於「人頭帳戶」採取嚴格管理,若你的帳戶被用來進行非法交易,可能涉及刑事責任,甚至被認定為幫助犯或共犯!即使你只是無償借用帳戶,仍可能因洗錢防制法、詐欺罪等相關法規受到懲處。可能涉及的刑事責任包括

刑法第339條:「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 刑法第339條詐欺罪
    若帳戶被用來收受詐騙款項,可能被認定為幫助犯。
洗錢防制法第22條第1項:「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提供虛擬資產服務或第三方支付服務之事業或人員申請之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用。但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
  • 洗錢防制法第22條
    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開立的帳戶,或向虛擬資產服務商申請的帳號提供給他人使用。

📌即使「只是幫忙」,只要帳戶被用來從事犯罪行為,檢警仍可能認定你有責任!

受害者能向出借人求償嗎?

除了刑事責任,出借帳戶還可能面臨民事賠償!如果你的帳戶成為詐騙工具,被害人可能會對你提出民事訴訟,要求返還款項或求償損害。被害人可能向借帳號人的求償範圍,詐騙受害者能否對帳戶持有人提告?可以!因為你的帳戶涉及詐騙交易,可能被視為間接加害人,需負賠償責任。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 依照民法第184條,若因過失導致他人財產損失,你可能被要求賠償。

民法第184條:「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

🔹該如何避免被追究賠償責任

  • 若確實不知情,應盡快報警,並提供證據證明自己也是受害者。
  • 若被害人提出民事求償,可透過律師協助,證明自己未參與犯罪,以降低賠償責任。
*-- lawyer-tip-modle --*

人頭帳戶與詐騙責任

「我的帳戶被用來詐騙,但我根本不知情!」當你的帳戶被用來當「人頭帳戶」,你可能因此被檢警調查,甚至遭到起訴。本章將說明如何判斷責任歸屬,以及法院如何區分故意與過失。

人頭帳戶的定義與法律風險

什麼是人頭帳戶?人頭帳戶指的是帳戶持有人將自己的銀行帳戶出借、出售或提供給他人使用,而非由本人進行交易。這些帳戶通常被詐騙集團、非法洗錢組織或地下金融活動利用,成為犯罪工具。這會涉及哪些法律風險

  • 刑事責任風險
    若帳戶被用於詐欺或洗錢,持有人可能被依刑法或洗錢防制法起訴。
  • 行政處罰風險
    銀行發現異常交易,可能會將帳戶列入警示名單,導致帳戶凍結或被通報金融監管機構。
  • 民事責任
    受害人可能提告,要求帳戶持有人賠償損失。

📌千萬不要輕易將帳戶提供給他人,無論是親友或陌生人,否則一旦涉及犯罪,將面臨嚴重的法律後果!

出借帳戶後,持有人是否須負刑責?

持有人可能面臨的刑事責任

  • 詐欺罪(刑法)
    若帳戶被用於詐騙,持有人可能被認定為幫助犯,甚至是詐欺共犯。
  • 洗錢罪(洗錢防制法)
    即使不知情,帳戶若被用於犯罪資金流動,持有人仍可能被追究刑責。

 

如果我真的不知情,會被判刑嗎?

刑事法院會根據帳戶持有人的「知情程度」與「是否有合理的警覺義務」來判斷是否構成犯罪。

  • 若你明知帳戶可能涉及不法交易,卻仍然出借,法院通常會認定你有犯罪行為。
  • 若你能舉證自己完全不知情,且沒有任何可疑行為,例如定期檢查帳戶異常狀況或是對於借帳戶的人提出質疑等等,則可能減輕甚至免除刑責。

若無犯罪意圖,檢警或法院如何判斷?

檢警或法院如何判斷你是否「知情」?

🔸帳戶開設時的動機與使用情況

  • 是否有異常金流?(短時間內大量進出款)
  • 是否有與不明人士交易?
  • 是否以「代收款」等名義收取不明資金?

🔸持有人是否有合理的警覺義務

  • 是否曾接獲銀行警示,卻仍繼續使用帳戶?
  • 是否在可疑情況下仍持續出借帳戶?

🔸你的說詞是否合理

  • 為何將帳戶交給他人使用?
  • 是否收取好處?如金錢、回饋獎勵?
  • 你是否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帳戶用途是合法的?

如果真的無犯罪意圖,當下該如何自保?

  1. 立即報警或通報銀行
    如果發現帳戶異常,應立即向銀行通知或警方報案,避免被認定為共犯。
  2. 保留所有通訊紀錄與交易證據
    若他人向你借帳戶,應保留所有對話記錄,以證明自己無不法意圖。
  3. 諮詢專業律師
    如果已遭檢警調查,應立即尋求法律協助,確保自身權益。

📌關鍵提醒無論是否知情,出借帳戶都是高風險行為,一旦涉及刑事責任,將影響你的信用、財務甚至人身自由! 若你已不慎被捲入相關案件,請務必尋求律師協助,以免因不熟悉法律而受到嚴重懲罰。

我有可能無罪嗎?

「我只是無心之過,真的會被判刑嗎?」面對司法調查,該如何自保?哪些情況下你可能獲判無罪或減刑?這一章帶你深入了解法院判決的考量因素,以及爭取無罪的可能性。

什麼證據有可能證明你不知情?

  • 對話紀錄(LINE、簡訊、Email、通話錄音):
    若對方謊稱是正當用途,如代收款、投資等,你應提供當時的對話紀錄,以證明你未涉詐騙。
  • 帳戶使用狀況
    若你能證明帳戶一直由對方掌控,例如提供交付帳戶的對話或轉帳紀錄,可證明你並未實際操作。
  • 報警或通報紀錄
    如果你在發現帳戶異常後,主動報警或通知銀行停用帳戶,這可作為你「並非故意」的有力證據。
  • 財務往來與金流紀錄
    若能證明你並未從詐騙資金中獲利(例如未提領或使用詐騙款項),將有助於降低你的刑事責任。

我是無辜的,收到檢警通知該怎麼應對?

「若無端被控訴,該如何應對才能確保自身權益?」

是否需要找律師?律師能幫助什麼?

面對刑事案件,律師的介入不只是讓你有法律代表,更是保護你權益的關鍵!

  • 確保你的發言不會被誤用
    刑事案件中,你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日後定罪或無罪的關鍵,律師能確保你的陳述不會被曲解。
  • 評估案件是否有緩起訴或不起訴的機會
    如果證據顯示你並非有意犯罪,律師可向檢察官爭取緩起訴,甚至請求不起訴。
  • 協助蒐集對你有利的證據
    律師可幫助你整理交易紀錄、對話證據等,證明你無犯罪意圖,減少刑責風險。
  • 爭取最有利的判決結果
    即使案件進入法院審理,律師仍可為你辯護,爭取無罪或最輕的處罰,如緩刑或罰金替代徒刑。

📌刑事案件的影響深遠,不論你是否確信自己無罪,尋求專業律師協助,都是最好的選擇!

若已遭起訴,有哪些法律救濟途徑?

如果檢察官決定起訴,並不代表案件已經結束,你仍然可以透過法律程序爭取最有利的結果。

  • 爭取無罪或減刑
    若確實沒有犯罪意圖,律師可透過證據證明你並不知情,請求無罪宣告。
    若無法爭取無罪,仍可請求減刑,例如改判罰金、緩刑等。
  • 向二審法院上訴
    若法院判決對你不利,仍可透過二審法院上訴。

📌即使已遭起訴,仍有許多法律救濟途徑,關鍵在於如何透過律師的協助,爭取最有利的判決結果!

如何爭取緩起訴或減刑?

如何爭取緩起訴?若符合初犯、犯罪情節輕微、已有悔意等條件,律師可向檢察官爭取「緩起訴」,也就是案件暫不進入法院,但可能需履行特定條件(如支付罰金、提供公益勞動等)

  • 承認過失並表達悔意
    如果你確實有過失(如未查證即出借帳戶),可透過律師協助向檢方陳述悔意。
  • 積極賠償被害人
    若受害者因你的帳戶遭詐騙,與對方和解並賠償,可大幅提高檢方給予緩起訴的可能性。

🔹如何爭取減刑

  • 沒有犯罪意圖
    強調自己毫不知情,帳戶被他人利用,且未從中獲利。
  • 證據不足
    如果檢方無法舉證你有犯罪意圖,可請求法院從輕量刑,甚至爭取無罪。
  • 初犯且無前科
    若你是初犯,且無其他犯罪紀錄,律師可向法院爭取減刑或緩刑。

📌刑事案件的爭取空間很大,透過專業律師協助,可有效提高緩起訴或減刑的機會!若你已收到檢警或法院通知,應立即尋求法律協助,以確保你的權益。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回答 (04)2321-7501

當收到警方來電,才驚覺自己的帳戶被用來進行詐騙,這種震驚與困惑,往往讓人一時難以招架。出借帳戶,無論是出於善意、疏忽,或是不知情的誤信他人,都可能面臨極高的法律風險。特別是在當前金融犯罪高度嚴格的風氣下,一個看似小小的舉動,可能被解讀為共犯的參與。

我們理解,許多當事人在調查初期就陷入「我只是借帳戶,怎麼變成嫌疑人」的焦慮中。更困難的是,在說不清、講不明的情況下,恐怕還沒開始辯解,就已遭社會標籤與法律制裁。但請您記得——法律重視證據與動機,若您真是無辜者,仍有機會釐清真相、澄清誤會。

*-- recommend-card-modle --*
Previous
醫美糾紛全攻略:從蒐證、談判到訴訟,一次搞懂!
Next
投資詐騙怎麼辦?專業解析,教你識破騙局、追回損失!

不必擔心,法律難題有我們相伴

解除困惑、找尋答案,讓專業法律團隊為您解決

隨時在線 @squaresun

立即解惑 (04)2321-7501

LINE 即時詢問

隨時在線 @squaresun

來電專人接聽

立即解惑 0910-123-456